人物專訪

信有明天

汪振富先生是世界綠色組織的創會會長、香港緬甸商會的創會主席,也是綠色香港基金會的創辦人。過去30多年他在工商界一直推動綠色變革,大力提倡可持續發展及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百忙中他仍不忘進修,目前正修讀城大商學院EMBA課程。訪問中他談及他在出生地緬甸的綠色計劃、早期引發他綠色創業夢的靈感、他的反人口販賣工作,以及作為一位綠色企業家的意義。

汪振富先生以言行一致見稱,到訪他辦公室的客人也因而有機會體味他的綠色生活。世界綠色組織的總部低調地坐落於荔枝角這個位於九龍半島、以倉庫和工廠直銷店聞名的工業區當中。通往樓梯間的通道裝著頗為陳舊銹蝕的鐵柵欄,是香港舊區出租樓的典型裝置。大廈沒有電梯,我們得拾階而上,經過好些服裝倉庫,走上四樓。坦白的 說,這裡和高端大氣可扯不上半點關係。

走進世界綠色組織的辦公室裏,觸目所及之處無不漆成綠色。我們被領進一間無窗的會議室,空調也沒開。綠牆、綠桌、綠沙發⋯⋯然後,汪先生來了,穿著他標誌性的綠西裝,內襯叢林色彩的T恤。

「我們這個非政府組織近兩年的發展規模抵得上人家二十年。」汪先生緩緩開口,馬上令人感受到他那開闊的氣度,彷彿胸懷着組織的宏大抱負,這刻你能感受到他是一位深具遠見的人。

空氣悶熱,汗珠順著他的臉頰往下滴。

「我像個異類,」他說,「作為香港綠黨的領袖,我經常與世界各地的環保人士會面,他們大多人在政界或非政府組織裡工作,而我卻身兼多一重身份,是一名從事綠色業務的商人。作為商人我必須謹慎。要成功,產品必須具影響力而且能持續發展,要考慮的不單是環保一方面。」

"我剛開始在業務中引進綠色概念的時候,大家都不敢苟同,認為『這行不通!』可是到現在,一切都已改變。"

超越發泡膠飯盒

汪振富先生開展綠色創業路的其中一款經典環保產品是可生物分解餐盒,用以替代在此地無所不在的發泡膠(泡沫塑料)餐盒。

他認為掌握知識是開拓這門生意的關鍵所在,這也是他一貫的信念:

「首先必須重塑觀念,瞭解何為正確、何為錯誤。關於發泡膠飯盒對健康的危害,當時人們對此瞭解不多,需要獲取更多的信息。於是我們就與客户分享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引發人們的轉變。」

「過去發泡膠飯盒給人們的印象是便宜、方便,現在人們看到了使用它的代價 — 癌症和一應的環保問題。所以,我們停止使用發泡膠用品並提供替代品。」

緬甸製造

綠色的視野在不斷改變,同時也需要更有靈活性。

「過去十到十五年,人們一直在談論地球公民意 識。我們既要從遠處高處看問題,也要從眼前從 近處去思量。」汪先生說。

汪先生出生於緬甸。在他看來,緬甸是一個人民友善、社會平和的佛教國家。政府熱衷於綠色發展,眼前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汪先生這位香港緬甸商會的創會主席。作為全球化的後來者,緬甸對其未來的發展擁有真正的選擇權:

「緬甸人瞭解世界上正在發生些什麼。對帶來污染的投資者,緬甸政府並不歡迎。」

汪先生從歷史的角度去考量這一點。

「250年前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了,那時沒人談論污染、平等、安全問題、消費者權利、童工、良好生產規範、企業的社會責任、公平貿易,因為那時 還不知道這些議題。現在,世界已經大不相同。我們必須做個有心人。」

「我們希望『緬甸製造』具有內涵,代表著責任感,是一個綠色品牌,以此來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士。」

汪振富與緬甸國務顧問昂山素姬。

UNSIF 綠色經濟基金

汪先生正與國際組織合作,携手推動地區發展。最近,聯合國社會影響力基金 (UNSIF) 和由他擔任執行合夥人的綠色資本集團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綠色 經濟基金」,致力推動「一帶一路」在亞洲的發展項目。聯合國社會影響力基金希望透過與投資者及企業合作,共同推動亞太地區的社會及經濟發展。作為 UNSIF 的合作機構,綠色經濟基金預計集資二億美元,用作支援區內可持續社會企業的發展。

汪先生說:「我們希望與合作夥伴共同投放資源在基建、醫療、房屋、清潔能源、用水、創新發明及科技等領域上。」

汪振富出席 UNSIF 綠色經濟基金啓動禮。

綠色香港?

香港政府的治理如何?能否恰到好處地處理環保問題?雖然政府目前對環保事宜初步達至一定的治理效率和成效,汪先生看到政府專門化的部門劃分可能導致政策碎片化。

「在本屆政府治下已經取得很多突破,但我一直在說,這還不夠,我們要把香港轉化為國際綠色城市。」

「要從整體著手,很多議題在條塊分割的狀況下無法討論。要有效處理問題,政府跨部門之間的協作非常重要。舉例說,要解決香港環保問題並不僅是環境保護署的責任,垃圾處理就在食物環境衛生署的職權之內,環境保護署必須與食物環境衛生署協調溝通。當前所面臨的挑戰,是同一個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不同的部門和職責中卻各不相同。」

做個良好公民

香港的環保意識並非始於今日。

「早在1972年,政府就發起過『清潔香港』運動,內容包括好公民、公眾衛生等議題。這個運動直到今天還在進行!」

除了管治架構,每個人的態度乃是關鍵:

「我從不氣餒。我從不胡亂反擊,而是理性思考。我們可以用自己的積極態度來改變人們的心態,讓他們變成我們的同道人,而不是追隨者。」

前方的路徑清晰可循:

「香港具有影響世界的能力。工業家的數量或許在減少,但綠色企業家的人數正不斷增加。會小看香港的,只是香港人自己。」

「這不僅是關乎香港的問題,也是世界性問題。綠色生意不單充滿趣味,也有利可圖,投身於此很有意義。如果每一個組織同時也是社會企業,試想想那結合起來的力量會有多大!」

何為「綠色」?

對大多數人而言,「綠色」就等如愛護環境,但汪先生眼中,「綠色」具有更多的含義:

「可談的有三件事:首先當然是環境,但還有社會和經濟問題。對各方面的問題必須全盤考慮。應該採用科學的方法,以研究數據為基礎,以負責任的態度開展工作。幸運的是,現在已經有了國際標準,有了可測量的指標。」

語言本身也會帶來麻煩。

「當下有關環保的論述每每是長篇大論,讓人摸不着頭腦。我在想如何能用簡單的方式向世界宣揚環保?於是,我嘗試發明了一套綠色辭彙,既能描述問題之所在,又能表明我們的態度。」

汪先生選了五個國際性標誌作為自己的辭彙:一個是紅心,因為需要用心做有益事;一個是黃色的快樂臉譜,要以愉快的心情工作;一個是和平標誌,同時也代表心態的平和;一個陰陽標誌,表示人類與環境的平衡與和諧;最後一個,是再循環標誌。

「人心本自私。『綠色』是積極思維,能夠重置正確的價值觀,著手做正確的事情。」

「許多年輕人熱衷於談論眼下的事情,但我們必須放眼未來。所以我說『信有明天』,這個說法來自水晶大教堂牧師羅伯特‧蕭律柏博士。我們應該帶著這樣的心態起步。」

靈感之源

汪先生的第一筆綠色生意始於三十年前,那是加拿大的一個與農業廢物相關的服務和教育項目。

「早年,我有很多靈感來自於 Roots 這樣的企業。Roots 是由兩個美國嬉皮士於1970年代早期在加拿大創立的一家成衣公司,他們生產的產品都符合環保要求,同時公司也參予多項環境保育項目、公益慈善和社區工作。他們對工作樂此不疲,這對我有很大的啟發!」

「這讓我想到,講良心、有道德的公司也能讓投資者賺到錢。」

他於是開始製造能生物分解的餐盒,產品更獲得「從搖籃到搖籃」(CradletoCradle, C2C)認證。這是德國制定的一套國際通用標準,他的公司是第一家亞洲企業獲得這項認證。現在,他的公司根據「從搖籃到搖籃」的設計準則,用模擬生物學的方法設計產品和生產流程,過程並不會產生廢棄物。

人人盡責

汪先生第一本關於緬甸生態遊的旅遊書將於2016年6月面世。這書也是建立緬甸國家品牌行動的一部分。然而緬甸刻下還有更多迫在眉睫的議題,如針對東南亞和非洲地區的反人口販賣工作。

「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大量的衍生問題。年輕一代必須得到保護。」

汪先生是綠色香港基金會的創辦人,該會旨在打擊人口販賣,而香港的重要性則恰恰體現在其金融中心的地位上。

「企業需要通過銀行獲得融資,連那些僱用童工的不道德企業也不例外。金融界只需要求它的客戶拒用童工,就能發揮重要作用。這樣,香港也能在反人口販賣行動中出一分力。」

「我不知道在有生之年能不能杜絕人口販賣,但我仍是樂觀積極的。我們必須具有這種心胸,否則,此等情況是多麼令人沮喪。」

生態旅遊始於足下

生態旅遊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模式,關乎旅客的地球公民意識,但也是能夠從身邊做起的事情。汪先生計劃在緬甸的蒲甘興建一家綠色酒店。從建築設計到用料,再到軟件和運營,所有環節都以環保為考量。綠色酒店本身可以作為召開環保相關會議的場所,討論生態旅行、或探討如何為蒲甘一帶的考古區創造就業崗位。

「酒店的地下室會用來展示廢棄物管理、廚餘處理、排水系統、供水與污水處理。在緊急情況下,比如天然災害發生時,酒店還可以變成災難援助中心。」

汪振富先生認為,綠色酒店能夠成為所有酒店的典範,生態旅遊 — 像所有與環保相關的活動一樣 — 都應該從自家門口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