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創新一招走天涯
莊思浩先生專訪

By Eric Collins

莊思浩先生是Magnet Systems, Inc.的創辦人兼行政總裁。Magnet Systems, Inc.位於加州,主要業務為開發專為企業而設、具有情境感知功能和處理複雜交易的手機應用程式。莊先生同時也是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國際諮詢委員會成員。訪問過程中,莊先生談到創業投資在發展創新的進程中的角色、智能電話時代、他在資訊科技創新方面的事業,以及大數據在醫療服務中的作用。

莊思浩先生在三潘市大學畢業禮致辭

創新及創業投資

你在美國開設了幾家公司,有沒有試過在香港開公司?

在這裡開軟件公司我嘗試過兩次,有過很多計劃,見過不少人,跟政府也討論過,甚至到了醞釀面世的地步,可最後還是不成事。這個行業有一些不成文的約定,雖然我們不會給員工很多工資,卻會給員工股份,這無甯是給他們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一旦成功,就可以是那種前所未見的成功。如果你能改變世界,就配得上相應的回報。但股份行權期限或會超過四年以上,還有一套潛規則要遵守。

如果頭四年未見成效怎麼辦?

"我很願意在香港搞一家科技公司,這樣我便可以不回三藩市了。如果可能的話我立刻就辦。"

那你要準備好再投入另外四年的時間,特別是幹我們企業軟件這一行的!如果你能堅持下來還是會有收穫的。但這種投資,動輒需要四到八年,這裡的人的字典裏沒有這麽一回事。我認為這是文化差異,香港人還不能適應。奮鬥四年而見不到實質回報,是很熬人的事情。你看四年裏樓價可以上升多少就知道,大家會說:如果不成功該怎麼辦?我很願意在香港搞一家科技公司,這樣我便可以不回三藩市了。如果可能的話我立刻就辦。

很多企業的股權都由家族持有,這對發展創新企業有影響嗎?

在這裡僱主不會分配股權給員工,所以員工加入大家族經營的公司並沒有實際的權益,他們能得到的只有預定的工資,這樣很難建立更多的信任。公司實際上不屬於他們,他們又怎麼會把公司當作是自己的生意一樣努力?這與美國的創業投資模式是不同的。

但我覺得人們的心態是可以改變的。與員工分享股權是新成立的科技公司一般會採取的策略。不過這個策略對家族經營者來說比較難以接受。因此,家族經營模式與專業的管理模式可說是大相逕庭。

但以整個香港社會而言,我們是否已開始走向創新之路?

沒錯。這就是政府所發出的訊息。我不覺得會有人反對這方向。大家都知道知識產權比任何東西都值錢,人們喜歡這個概念。他們知道如果發明了一個技術的話,根本不需要負擔生產成本,就可以獲利無限。他們都喜歡這個概念。但真正創新還需要時間, 也需要與目前不同的組織架構, 需要更多的分享、更多更長久的信任。創新不是向老闆報告工作並且按指示去做這麼簡單的事情。單這樣是不行的!

所以我們可以說,以創業投資的模式在這個地方創新不大可行?

目前在世界的這個角落還是實行不了。

從大型主機到移動裝置

你的計算機科學理學碩士論文是關於表格數據庫的,你是從這項研究開展你的事業嗎?

我想我是錯打正著。一切始於1980年代初,當時開始由大型主機過渡到桌面機,我有幸得到了參與開發採用UNIX系統的機會。當時的UNIX只是用於學術,並非商業用途。我有不同的想法,我覺得儲存數據可以有不一樣的方法,那就是分佈式儲存,這樣能賦予人們更大的力量,尤其當數據變得信手可得時,能做的事情更多。

我當時在研究操作系統的調度運演算法則(scheduling alogarithms)。這是純理論的課題,非常沉悶!當然,能寫論文、發表論文是非常棒的事情,尤其是對學者而言,這非常重要。但我想創造實際可用的技術,所以我抓緊機會改為研究分佈式數據庫,我也著實迷上了這研究。話說回來,我的事業可算是與這科技結下了不解之緣。現在世界的數據已經變得更加分佈、更唾手可及,每個人都隨身攜帶著一部可當作電腦-應該說是伺服器-的智能手機。

所以你指的是如何將不同的數據庫連繫起來?

沒錯。在原來的大型電算機體系結構下,實體數據需要放在同一個房間裏。當我們採用分佈式系統時,實體數據不再需要處於單一位置。分佈式應用需要具備在不同地方查找數據的能力。這樣不僅能夠在資料複製時保證安全運行,而且通過拉近資料與使用者的實際位置距離,使得運算程式也能更有效率。

最近我們常常聽到大數據和雜亂數據。你在1980年代有想像到這些情況嗎?

在80年代這是難以想像的,當時很難想像現在的人會有興趣儲存如圖片這類非結構化的數據,用於行銷以滿足各式各樣的需求。細看如今許多大數據應用程式,絕大部分的功能仍然是滯後於實時的。應用程式會蒐集龐大的消費者活動數據,積累到某個程度再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並加以應用。

我們現在做的是大數據的實時應用。使用者瀏覽網站,但可能什麼都不買。將來,如果虛擬購物籃裡選了商品但沒有結賬,網站會「鼓勵」你結賬。這就是大數據應用的一個例子。我覺得世界將會變得高度敏感,反應極度快速,甚至會敏感得有點令人厭煩!

更好的適應能力?

適應性會非常強,能根據具體的情境作出反應。因為在此情此景之下,你隨時都可能買點甚麼。那麼,這時我該如何運用已經掌握的數據去迎合你、觸動你,讓你能馬上完成交易?這樣的即時性正變得越來越關鍵。

這些年裏企業軟件行業發生了哪些改變?

我們這個行業是以產品類別細分的。現在的人把企業級軟件和消費者軟件混為一談,兩者目前也的確難以區別。我們做生意時用手機,消費時也用手機。但從軟體買家方面來看還是有所不同。企業軟件的買家比較有計劃性,很多時候是代表機構來購買的。一般資訊科技總監能夠調動的預算大約是企業收入的5-7%,所以一家銀行的IT支出預算會是非常龐大,而他們的購買模式都是大同小異。

企業軟件的科技進化只發生過有數的幾次。一開始是發展大型主機,甚麼都要在同一地點進行;然後是用戶端伺服器時代,軟體在PC機上運行,也與伺服器對話;接著我們發展網絡,在2000年代是重要的一步,只要你能用上瀏覽器,無論走到哪裡都可以運行同一個應用軟體。而現在,則到了行動裝置時代。

那麼你的角色是甚麼?

每次發生重大改變時,每一個應用程式都得重新改寫。對我而言,改寫程式是很棒的工作,因為這是我想要做的事,我希望能提供技術滿足種種五花八門的使用需求。在這個層面上我的整個事業就是「一招走天涯」。每當有重大改變時,我都很幸運,能恰逢其時地趕上,為程式的改寫提供技術應對方案。

智能手機時代

2008年,您創辦了Magnet Systems。您當時預計到智能手機時代所發生的事情嗎?

2008年時一切都還不太明朗。那一年是Android系統發佈的第一年,iPhone進入市場的第二年。所以,沒有人可以想像僅僅幾年後每個人口袋裡都有一部智能手機,而且認為能隨時隨地搜尋各式各樣的資訊是理所當然的。這是很容易成癮的,現在人人都玩手機玩上癮了。唯一的問題是許多企業和組織, 包括香港政府、學校等等,還都只停留在網頁上,他們還沒有進入移動手機時代。我的目標就是將所有網頁內容轉移到超讚的手機程式中。

Magnet的口號是「開發融合情景感知的應用程式」,你能解釋一下這個口號嗎?

從網頁發展到移動應用是一個很大的轉變。網頁計算是靜態的,而我們的手機程式能知道你的行蹤,知道你在幹甚麼。因此, 手機程式知道甚麼東西對你是適切的,該在甚麽時候問你那些問題。這樣,當你向它提問時,它就能給你提供周邊的訊息。

所以定位對移動裝置至關重要。還有其他狀態的數據是有用的嗎?

我認為還有很多很多。比如,走路的時候會有某些特定風險。這就需要各種俯瞰資料、位置資料,還有你所採取的路徑也會與此有關。行程表上的記錄、近期活動,又或一條寫著「我很餓」的訊息,都會改變手機程式向你提問的方式,當下最適合的提問內容也會隨之更改。當採集的數據越準確,效果會更理想。

每個廣告商都試圖掌握這些數據,準確把握當下消費者的心理狀態。如果這樣的資訊能夠購買,營銷人員肯定會掏腰包。這意味著每個應用程式都需要這般高度情境化的訊息。當程式啓動後,不消多久它便能瞭解你在想什麽、在做什麽。我認為全球正在向這一方向前進。

大數據和醫療服務

大數據和隱私之間會有衝突嗎?

舉一個現實中的例子。當你走進香港任何一間醫院後,你會注意到所有的註冊護士或醫生身上都還帶著部傳呼機。這種東西其他人早不用了。傳呼機只可傳遞簡單訊息。他們不能用WhatsApp或SMS發訊息說「病人對藥物有這種反應」。在這方面,法律還很陳舊。如果要讓移動手機或獨立應用程式的使用變得合法,就意味著要闖進官僚程序當中。法律開始介入是因為現在我們知道了數據的價值。當數據有價值的時候,隱私權也就顯得更重要。人們意識到個人資訊的價值是因為知道可以利用它來推銷商品。

大數據對醫療服務尤其重要嗎?

"救人應勝於一切,這一點毋庸置疑。所以我們怎麼能不給醫生提供訊息呢?依我之見,保障病人安危是首要任務,保障數據安全則在其次。"

你知道甚麼才是重要的嗎?想像一下,如果你至愛的人躺在醫院的深切治療部,但當值的醫生剛好在別處執勤,不在病房。幸好生命維持系統可直接將數據傳送給醫生。醫生看著那出色的應用程式說:「天哪,我知道哪裡出問題了」,按下幾個手機鍵,扭轉了危機的局面,使病人得以生存。所以我認為,涉及救急扶危,官僚主義必須讓路。救人應勝於一切,這一點毋庸置疑。所以我們怎麼能不給醫生提供訊息呢?依我之見,保障病人安危是首要任務,保障數據安全則在其次。

這麼說,開放醫療資訊是必要的?

是的,否則就會喪失爭分奪秒的機會,讓香港市民失望。防止病毒散播是香港所面對的長久挑戰, 因為香港氣候溫暖, 地狹人稠,人與人接觸的機會多了,病毒散播速度也更快。還有很多老舊了的基礎設施,為病毒提供散播管道。所以我們怎麼能不竭盡全力改善公共健康條件?人們生病後,不要到處走,讓醫院派人來幫助他們。我們現在就應在香港實行這個模式。我們怎麼能不這樣做?

生態環境

在商界的討論中,生態環境常被忽略。在加州會感受到氣候巨變嗎?

當然會。特別是過去的6至8個月裏,在矽谷任何人都無法對這樣的變化視而不見。每週,有時每天,都會有大樹因水分不足而倒在路上,情況非常嚴重。由於降雨不足,過去的一年非常艱難。究竟人類對這可愛的地球造成了多少的破壞?人是唯一的原因,因為之前並不是這樣,沒有其他合理的解釋了。我是一名科學家,所受的訓練就是要懂得剖析事物的因由。

加州目前的景況嚴重嗎?

不能否認,這是一個挑戰。我認為我們目前所處的境況非常嚴峻。如果今年冬天加州沒有足夠的降雨量,就容易發生重大火災,水源分配問題也會接踵而至。這些都是惡性循環:沒水澆灌植物,土地變得乾涸,其他問題就會隨之而來。情況很糟糕。

有工作的地方才會有人住。加州是個振奮人心的地方,每分鐘都有新的發明,但貧富差距每天都在擴大。從某種角度來說,即使是在美國最注重環境保護的地方,樹也會倒。如果沒水,我們怎麼辦?配給並不是解決方法。

你認為香港的情況又如何呢?

你看到外面的霧霾了嗎?外面能見度還比較高,但香港島上空就很模糊。我小時候的香港根本不是這個樣子,因為當時深圳還沒有工廠,空調也不是長開,車也沒有那麼多。因此我們必須轉變能源結構,開始使用可再生能源和太陽能。

從這裡望出去,窗外一塊太陽板都沒有,這讓我很震驚。這地方到底怎麽攪的?有些事情我們必須去做。我們不能再繼續破壞我們的地球了。這一切都必須停止。

採用太陽板大多是為了響應政府的獎勵制度。

對。教育也很重要。接受大量教育後,人們才知道不僅是要節約開支,而且要做正確的事情。燈泡都該換成LED燈泡,因為LED幾乎不產生熱量,使用壽命也長達數年。怎麼能不用呢?要是不用也太不像話了罷。

情況能有所改善嗎?

當然有。香港仍然是教育水準最高、具備多元文化的現代化智慧城市之一。人們會不斷提出需要改善和提升效能的呼聲。而我認為,香港目前最迫切需要改善的莫過於垃圾回收系統、太陽能和風能的應用、推廣如電力車等可替代能源汽車,以及樓宇隔熱系統方面。我相信,如果這些措施能付諸實行,就會締造出一個更環保、更健康的香港。

訪問於2014年11月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