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願乘長風破萬里浪

原文︰嚴厚民教授

本文是嚴厚民院長於 2016 年 11 月在城大商學院畢業典禮上的講辭。

每次出門,我都會在背包裡帶上部 Kindle或是一本實體書。最近我去了一趟智利,旅途有點長,所以多帶了一本書。兩本書都是朋友推薦的,一本是《達人是怎樣煉成的》,另一本是美國幽默作家丹尼爾.克萊因 (Daniel Klein) 的《每當我找到生命的意義,它就又變了》。這兩本書讓我的漫長旅途平添了趣味。

我如期抵達智利。這個國家的近代史有點紛亂。四十多年之前,皮諾契特將軍以武力推翻了民選的社會黨總統阿連德,把智利鬧得天翻地覆。因為有西方主要國家的公開支持,此後皮諾契特一直統治智利,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

由此我不禁反思人生的種種起伏跌宕,即使在和平年代也鮮有一帆風順的人生。回顧自己過去接受教育的過程,也經歷了不少轉折。直至我開展學術研究生涯的時候,我的人生旅程才漸見坦途。一般來說,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接受教育,然後在往後的日子工作,如果運氣夠好,工作發展成為事業,獲取所應得的人生報酬。商學院過去培養的是未來的商界領袖,但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類促進社會發展的機構,就已經開始構思一套嶄新的概念,那就是終生學習的概念。

自強之道

現在,傳統的一套已徹底改變。環顧當下,全世界的商學院都雙管齊下,不僅加緊培育年輕一代成為社會精英,並且與那些正值事業高峰的才俊們攜手並進。正因為如此,我今天才會有這樣一個機會,與在座諸位剛獲頒授哲學博士、工商管理碩士、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還有工商管理博士學位的畢業生,說上這番話。儘管你們於人生或是職業生涯中所處的階段各不相同,你們卻都有共同目標和志向,讓你們不約而在城大商學院中相遇了。

說回丹尼爾・克萊因的那本書。有意思的是,他推崇的那些哲學家中,沒有一位認為人的一生會是四平八穩的。說當今世事瞬息萬變,絕非誇大其辭!如何應對種種變故,成竹在胸,就是成就我們的自強之道。

世界已經天翻地覆

我記憶中有很多片段,比起當前要應對的教育問題要嚴峻得多。一九五零和六零年代出生的中國人,都有過一段時間生活在顛倒的世界裡,當今的領導人也曾有上山下鄉、住窯洞的經歷,也曾度過在其朋輩和世人的眼中,盡失與其身份專業相符尊嚴的歲月。

整整一代人度過的是一段動盪不安的青春歲月,當上了工人、農民、學生,接受培訓和教育,然後是在國營工廠之類的組織裡工作,幾經歲月遷移,才進入了現在的大眾消費時代,成為商業社會裡生活的人群。這代人所經歷的痛苦與磨難,新生一代或許只能朦朧地想像一下那隔世的境象了。

活在當下

循著克萊因的書追根溯源,我發現了亨利.大衛.梭羅的一句名言,並對這位美國散文家、詩人、哲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見解,產生了深刻的共鳴。在1854 年首次出版的《瓦爾登湖》中,梭羅詳細描述了他在瓦爾登湖畔小屋裡所度過的兩年時光,在日記中他寫道:「我們務必活在當下,踏上每一波新浪,在每時每刻中尋找永恆。」

這是對「抓住每個時刻」的號召,一道再好不過的呼籲。

這個世界已經乘上了一道空前巨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特別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世界已在全球化浪潮中啟航。貿易和服務往來無間,惠及全球消費者,並進而促進了國與國之間多方面的合作,當中包括國際間的共同研究。最重要的是,遍佈全球的供應鏈,已經讓世界大國得以和平相處了幾十年。

踟躕前行

只是貿易增長近年持續放緩。現在,駛出本港港口的集裝箱貨輪,往往只有半滿,便踟躕離港。貿易不再增長,政府的政策可能更使情況雪上加霜。英國脫歐,不妨看作英國核心工業地帶在彷徨迷茫之中發出的吶喊。毋庸贅言,前一陣的美國大選同樣如此。很多工作崗位已經消失,鐵銹地帶(指曾經工業繁榮,但如今卻已衰敗不堪的地區)是客觀真實的存在。對飽受失業壓力的勞動人口而言,全球化並沒有帶來實惠。正因為如此,新當選的美國總統發出的信號正是從開放貿易政策上往後而退。

共享未來?

我們該如何對待這些新的保護主義傾向?商學院在這場討論中可以發揮領導的作用。我們不可能不加批判地一味吟唱全球化的舊曲,也不能再次陷入報復性貿易保護壁壘的無限循環,而讓生產力倒退。所有人都需要向前看、向外看。

把握這個充滿挑戰的時刻去創造最美好的未來,這是我們集體的榮幸和機遇。能夠與當下的業界精英和未來領袖攜手,城市大學商學院對此深感自豪。讓我們共同努力,共享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