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特寫

比特幣:一片光明或一場騙局?

原文:張重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系助理教授

比特幣是一場泡沫?一場騙局?是未來大勢?是一種貨幣?還是數碼世界的黃金?近年關於比特幣的討論沸沸揚揚,比特幣和它的發明者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背景一樣充滿神秘色彩。雖然中本聰刻意隱姓埋名,但至少對那些願意深入了解開放源碼 程式檔案的人來說,比特幣的設計理念從一開始就是公開透明的。

本文旨在從非技術性角度介紹比特幣,因此與比特幣相關的電腦科學、博弈論及密碼學的細節在此便不作多談。想深入了解比特幣運作方式的讀者,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的《比特幣及加密貨幣技術詳解》(Bitcoin and Cryptocurrency Technologies: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會是一本很不錯的參考書。

比特幣於 2017 至 2018 年間的價格波動

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

一萬比特幣 兩塊披薩

過去數十年以來,人們不斷尋求在政府控制的中央貨幣體系以外,創造一種去中央化的替代方案,比特幣於是應運而生。隨著互聯網普及與開放源碼軟件的成熟發展,比特幣的技術才得以實現。隨著中本聰發表一篇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白皮書之後,比特幣於 2009 年 1 月 9 日接入網絡運行。其後一年多來,比特幣只是中本聰與一些數碼朋克(Cyberpunk)追隨者之間私下研究的玩意,與「現實世界」毫無關聯。直至 2010 年 5 月 22 日,比特幣軟件開發員拉斯洛·漢耶茨用一萬比特幣在美國薄餅連鎖店 Papa John’s 買了兩塊薄餅,才創下首筆將比特幣以美元計價的交易記錄。誰能料到當年一文不值的比特幣,現在的總市值竟然已超過 1,000 億美元。

比特幣如何運作?

比特幣的背後是一套不受任何中央機構控制的區塊鏈系統,來產生關於比特幣的供應量、持有權及交易記錄的共識。簡言之,基於互聯網的比特幣區塊鏈是一種另類貨幣體系的平台,不受任何實體控制。比特幣是一種代幣,與背後的區塊鏈相輔相成。因此,我們必須將兩者一起評論,不能分而視之。若認為區塊鏈有可取之處而否定比特幣的價值,又或反之而言,就如同在唱好汽車卻又批評汽油差劣,未免有失偏頗。

為甚麼區塊鏈系統需要代幣的存在?因為它不受中央控制,所有規則都編寫在比特幣的軟件協定中。如果你不滿意這套規則而修改協定,你所操作的系統便不再是比特幣系統,其他比特幣用戶也就不會承認你的貨幣。為了確保所有用家(尤其是貢獻運算能力、延展區塊鏈的「礦工」)的行為符合系統的利益,系統制訂了獎勵及懲罰機制,而兩種機制都取決於比特幣的價值。

挖礦獎勵

獎勵機制就是以比特幣作為挖礦獎勵。要獲得獎勵,就必須收集、驗證新的交易,運用電腦運算能力解題,創造出包含最新交易資料的區塊,而只有第一個成功解題的礦工可獲得比特幣。獎勵包括根據協定的供應規則新挖出來的比特幣,以及由用戶作為支付交易手續費的現有比特幣。比特幣的預設供應上限為 2,100 萬個,估計於 2140 年之前會達到上限,而屆時交易手續費將會成為挖礦的主要獎勵。截至 2018 年 3 月,共有近 1,700 萬比特幣已被挖出;換言之,潛在的比特幣只餘 400 萬個。對礦工而言,只要他們按規行事,他們所貢獻的計算能力與可得到的獎勵是成正比的。舉例說,如果你控制著整個比特幣網絡中 10% 的計算能力(以哈希率 hashrate 計算,即比特幣網絡處理能力的量度單位),那麼你在每個區塊可得到比特幣的機率也同樣是 10% 。

所謂「懲罰」機制,是指解題所需的挖礦成本。在比特幣的區塊鏈中,如果你想破壞現有系統中的共識,例如重覆使用比特幣(亦即是將同一枚比特幣轉賬予兩個人),成功機率是直接與整體計算能力比例掛勾的。如果你只控制著系統中小部分的運算能力,那麼成功機率便會很低,根本不值一試。如果你能夠控制近 50% 的計算能力,成功機率則會大幅上升。這同時意味著你已經投入了大量資源來挖礦,並可預期獲得一半挖礦獎勵的比特幣。因此,按常理來說,主要持份者不會為了換取少量比特幣,甚至冒著沒有絲毫回報的風險,去破壞系統的誠信。

民有、民治、民享

目前,比特幣系統以全天候 24 小時在網上運作,是不受任何政府、中央銀行或私人機構控制或持有的去中央化貨幣體系。許多評論員認為這是它的死穴,但實際上,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貨幣體系正是比特幣的初衷。曾獲諾貝爾獎的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 Friedrich Hayek 在 1976 年的著作《貨幣的非國家化》(The Denationalization of Money)中,提倡類似加密貨幣的去中央化貨幣體系,但由於當時仍沒有互聯網,所以在技術上難以實行。

比特幣系統會否成功?比特幣將來的價格為何?這些都取決於社會大眾對國家法定貨幣系統或其他加密貨幣系統,還是比特幣去中央化的系統較有信心。在貨幣政策不夠公信力的國家(如委內瑞拉),人民已廣泛使用比特幣作交易貨幣。我們對比特幣的信任取決於達成區塊鏈交易共識的可靠性,而這可靠性則取決於是否有足夠的礦工貢獻出大量運算能力。最終,在這個去中央化的系統中,只有值錢的比特幣才能構成礦工挖礦的動力。由以上分析可見,比特幣價值系统相互環環緊扣。

分佈式的信任系統

能破壞比特幣系統嗎?答案是可以的,但難度實在相當高。去中央化的區塊鏈就有如《未來戰士》電影系列的「天網」,遍佈於互聯網的四面八方,沒有中央伺服器或「自我毀滅」之類的功能。要破壞比特幣,就必須從世界各地所有線上及離線的資料儲存庫中找出及清除每一個區塊鏈檔案,並將檔案副本也一併斬草除根。因為只要有一份完整的區塊鏈能倖免於難,就可以再次複製並傳送到無數台連線電腦上。

政府可以禁止比特幣嗎?可以,但政府必須全面審查互聯網。其實,政府所能做的不是禁止比特幣,而是禁止民眾瀏覽有關比特幣的互聯網內容。我認為,任何真正的發達國家都不會這樣做。事實上,德國剛通過新法例,在稅務上將比特幣視為等同法定的付款貨幣。

中央銀行可以自行製造加密貨幣來取代比特幣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區塊鏈一旦由中央銀行控制,就不屬於去中央化的系統了;而且,這個區塊鏈亦需要由某個具有公信力的實體來運作。而實際上,中央化的區塊鏈也不需要以值錢的代幣或運算難題來獎勵礦工,因為中央銀行本身就是唯一的礦工。因此,央行發行的加密貨幣依然需要一個具公信力的政府才能夠運作,正如現時的法定貨幣系統。

「鬱金香泡沫」再現?

比特幣會演變成另一場鬱金香泡沫嗎?如果我們將比特幣目前的價值乘以供應量,則比特幣的總市值約為 1,800 億美元,這較百事可樂公司的股票市值還低。雖然比特幣確實面臨許多技術及政治方面的挑戰,但對熟悉區塊鏈技術的人來說,比特幣有潛力成為一個無分國界、不受控制、任何能夠上網的人都能使用的交易媒介及保值工具。要說它的價值抵不過一家餐飲公司,着實教人難以想像。

比特幣挖礦耗電量大概相當於愛爾蘭共和國的用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