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特寫

台灣能否達成「無核家園」的願景?

訪問:高賢思

台灣國立中央大學講座教授梁啟源於6 月在城大商學院的「香港席明納」中探討了「公投後台灣能源政策之展望」。鑑於天然氣及再生能源發展備受限制,以及台灣市民持續反對擴建燃煤發電廠,梁教授對台灣政府未來的無核願景抱有疑慮。

2018 年11 月,台灣就包括能源議題等十項議案舉行了一場民主公投。是次公投的結果如何?



2018 年台灣能源公投
  • 反對空氣污染 ── 火力發電廠發電量逐年降低1%
  • 停止新建燃煤發電廠
  • 以核養綠
台灣能源轉型政策

十項公投中有三項是能源相關的議題,反映台灣民眾對於近年電力短缺及空氣污染的問題有所不滿,以及對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表示懷疑。這三項公投包括:(—)反對空氣污染 ── 火力發電廠發電量逐年降低1%;(二)停止新建任何燃煤發電廠;(三)以核養綠,以廢除電業法項下有關2025 年前完全停運核能發電設施的新訂條文。三項能源公投雖獲通過,但實際上卻不具約束力,因此2025 年無核家園的計劃不受公投結果影響。



台灣可否於2025 年前達至再生能源佔比20% 的目標?

台灣的低碳能源發展備受限制。台灣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而且土地業權分散,令收購過程既複雜又費時。為達至再生能源佔比20% 的目標,政府預計太陽能將佔再生能源發電量73%。然而,安裝地面太陽能光伏裝置需要佔用25,500 公頃空間,要覓得如此大面積的土地實屬一大難題。

至於風力發電方面,台灣已在延綿約二百公里的海岸線上裝設336 座陸域風機,但颱風和地震,以至環保、漁民及航海等爭議都阻礙風力發電進一步發展。此外,陸域風機亦引起環保團體及鄰近居民的抗議。未來六年將於何處另建所需的260 座陸域風機?整體而言,推行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的進度已有所延誤,能否於2025 年前達至再生能源佔比20% 的目標成為一大疑問。



德國能源轉型值得台灣借鑑嗎?

德國在再生能源發展方面尤為成功。然而,德國與台灣的地理位置迥然不同。德國可以經由歐洲大陸電網從鄰近國家進口或出口電力;而台灣卻只有獨立且隔絕的電網。因為其不穩定性,再生能源將無法取代核能或燃煤電廠等基本負載電廠。

值得注意的是,德國電費已大幅上調,而且當地因廢除使用核能而重新燃煤發電,亦促使溫室氣體排放量有所增加。

此外,我們需要檢討有關時間安排是否可行。德國於2000 年決定全面廢核,但核能發電量於2019 年仍佔總發電量13%。相反,台灣政府除決定關閉一座即將竣工的核電廠(龍門核能發電廠)外,亦預計於2025 年關閉其餘核電廠。這相關政策變動頗大,但執行時間卻過短。



天然氣在台灣能源供應中有何角色?

台灣所使用的天然氣多數以液化天然氣的型態進口。液化燃氣發電廠的營運成本較燃煤發電廠高,但二氧化碳排放量只為後者的一半。如果要以燃氣發電廠取代四座核電廠,電費將從2013年水平上升40%。2017 年,燃氣發電量佔總發電量34.6%,佔比之高位於世界前茅,水平甚至超過美國(31.9%)等天然氣資源豐富的國家。根據政府能源轉型政策,燃氣發電於2025 年前佔比將增至50%。

台灣發電成本(新台幣/千瓦時)
大停電

2018 年8 月全台大停電突顯了台灣能源供應的脆弱。當時台灣最大的燃氣發電廠意外停運,導致機組跳脫暫斷4.4 吉瓦電力供應。由於備用容量不足以緊急供電,因此有超過六百萬家庭用戶及數百名工業用戶受到影響。而大停電前數月,備用電量已降至2% 的低點,遠低於一般國家10% 至15% 的合理範圍。



燃煤及燃氣的環境成本
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

然而,台灣液化天然氣的儲槽容量全年平均週轉天數為13 天,夏季只有7 天, 低於韓國(53天)、中國內地(51 天)及日本(36 天)的水平。台灣的液化天然氣儲存容量過低,未達安全水平,2018 年8 月的大停電即為一例。假如一週有兩場颱風襲台,能源安全將會備受威脅。



福島核事故對國際社會有何影響?

有使用核能的地區中,有27 國維持政策不變,繼續發展核能,當中包括曾經發生核事故的美國、俄羅斯及日本。德國、瑞士、比利時及台灣四地則選擇停止發展核能。



你認為核能在台灣扮演甚麼角色?

台灣目前的「零核政策」偏離了國際能源發展趨勢,不屬主流。此外,政府對2017 至2025 年間備用容量率的預測亦過於樂觀,而重啟核二廠可紓緩近年缺電的問題。

然而,受零核政策影響,台灣於2021 至2025 年間仍須面臨供電量減少11% 的問題,就此五大問題亦會相告出現:缺電、區域供電失衡、電價上漲、排碳失控以及供電不穩。這些問題將會影響台灣的經濟增長及就業環境。有見及此,我認為應重啟核四發電廠。



最適合台灣2025 年的發電燃料組合為何?

按外部環境成本(40 美元/ 二氧化碳公噸)計算,2025 年最適合的發電燃料組合應為燃煤發電32.5%、燃氣發電40%、再生能源發電10% 以及核能發電17.5%。這將可避免政府現行能源轉型政策所造成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此比例符合2018 年11月的三項公投結果。這或可作為政府重擬能源政策的參考方案。

梁啟源教授
台灣國立中央大學
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