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

李澤楷暢談亞洲企業家精神

訪問:馬旭飛教授

香港知名商人李澤楷於1993年創立駐足亞洲的私人投資集團──盈科拓展集團,業務涵蓋金融服務、科技、媒體與電訊及地產。李先生於2019年11月到訪城大商學院,跟EMBA + MPA課程的學生細談「亞洲企業家的創業人生」。



你在1993 年創立盈科拓展集團,你當時為甚麼會看好亞洲的發展潛力?

當時,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計算,亞洲仍遠遠落後於其他多個國家。但我認為亞洲憑藉本身的活力及體制改革,定可追上世界上其他國家,這是我在1993 年的看法。



你在創辦公司時是如何挑選行業及國家?

在九十年代,縱觀整個亞洲,若畫上一條貧窮線,便會發現有大量人口處於「僅足生存」水平以下,並迫切想越過這條界線。因此,我們選擇進軍媒體行業。我們賺取廣告收入,而分銷商則從各自的發行平台收取服務費。消費者每月僅須支出約70 美仙,娛樂選擇便可從非常有限的數目增加至一般電視頻道約三倍的水平。當時,我們以十分相宜的價格,讓用戶初次體驗精彩的國際娛樂頻道。

及至千禧年後的第二階段,我們看到世界各地央行普遍提高利率,並收緊貨幣政策,指80 年代後期,而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則是相反的情形。在通脹主導的經濟環境下,地產基建可謂至關重要。這要實施起來並非十分困難,進入市場的門檻非常低,但不同地區卻存在著非公平競爭的環境。因此,我們在地產投資方面有所涉獵,但從不盲目冒進。

在第三階段,我們進軍了保險業。東南亞各國人口非常年輕,並擁有龐大的新興中產階級。當大量人口越過那條「僅足生存」的水平線後,便會形成巨大的購買潛力。正因如此,我們認為保險會是這些中產階級希望為家人購買的眾多商品之一。



「香港企業家精神」是怎樣一回事?

在大多數國家,當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一定水平時,遺憾地創業及冒險步伐也會同時放緩,但一些可支配收入非常高的地區卻有例外情況。瑞士、新加坡及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既高,但創業文化亦見活躍。這現象與安全網有關。在美國或中國,假如在城市失敗了,還可以遷往生活成本低很多的鄉郊。在香港,我依然看到不少創業者,以及富創業衝勁的人,但我認為生活成本是阻礙發展的一大因素。



如何規劃最佳的業務發展或出售方案?

我慶幸能收購到健康增長的企業,舉例說,只要從一支20 人的公司團隊中替換兩、三位主要成員,該公司便可在12個月內轉型。我亦試過收購一些公司,估計需時三年來修正其公司文化,結果卻花逾一倍時間。我認為對企業,尤其老字號公司,展開文化上的盡職審查是十分困難的事。我認為收購合併活動給過份吹捧了。在進行購併時,假如身邊有可信賴又曾在購併對象中任職一段時間的人,就好比完成了三年的盡職審查工作,那簡直是可遇不可求。我這樣說並非要就此問題提供什麼答案,而是忠告各位須注意其中的風險。



你經營的業務多元化,同時涉足電訊、媒體及保險業,請問你對未來有何願景?

電話公司分為零售及批發兩種業務。我們在批發業務方面具備很大的競爭優勢,是全球五大運營商之一; 至於零售業務,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幾乎都是以本地化業務為主。當你投入了資金發展業務,那個國家或地區隨後卻可能通知你規則已改變,令你投資失利。因此,有別於其他業務領域,我們制訂在岸電訊基建的策略時,認為不應將業務訂為區域業務。保險業務方面,除了日本市場以外,我們在過去五年幾乎每年都錄得超過25%的複合增長。



與亞洲其他城市相比,香港在培育創業方面有何競爭力?

我認為我們太過專注於創業,反而應更加密切關注本地人力資源。我相信除了日本及中國之外,其他亞洲公司想要物色到優秀的高級管理層人員,而且有能力管理五千至二萬人,甚至更多人,可謂並不容易。這種層次的高級管理人才的確十分匱乏。我們有這樣的管理人員,但人數並不足夠。



可否分享一些運用長遠思考的例子?

以私募基金行業為例,普遍認為發展趨勢每五至七年會出現變化,然而,轉換行業或策略的代價不菲。因此,我相信每個人的目標,應該是物色一款在未來二十年都可行銷的產品或服務。買賣公司、轉換行業、招募新團隊的成本實在遠高於大家的預期。假如每年能夠取得15%的複合增長,相較於一年增長30%而翌年卻為零的浮動增長,你可以看到15%的複合增長率已算不錯。



可否分享你對共生關係的看法?

同一行業內存在著共生關係,不論是保險業或銀行業。當然,每個生態圈都希望人人有機會賺大錢,這樣他們才能分銷更多產品,但這實在難以控制,日本保險業便是一例。獨立財務顧問是當地的主要銷售渠道之一,但他們的一舉一動難以預料,或會表現得過分進取,超出目標客戶的接受程度,促使監管機構介入。我們只能給予勸喻和建議,無法加以控制。



若此時創業,你會選擇哪個行業?

假如我今年三十歲,我會創辦一間人力資源公司,並希望建立龐大的業務規模。業務模式會與現今的獵頭公司相若,卻又不盡相同。畢竟,誤聘人員繼而辭退,代價實在高昂。如今,管理人力資源比獲取資本更加困難。我相信,在現今的獵頭公司經營方式以外,還有更公平又可行的業務模式,只是開發這套業務模式的市場獎懲制度,必須遠高於現時水平才行。

李澤楷
盈科拓展集團
創辦人、主席兼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