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特寫

領導藝術窮途末路?

科技革命正如何改變商業管理模式

原文:林澤富博士

從平凡不過的文字訊息到即時視像會議,遙距通訊正逐漸成為溝通常態。觀乎全球科技公司的市值,科技革命似乎還會持續下去。隨著Facebook 這類社交平台顛覆了「臉」和「書」的概念,那種老派卻又窩心的面對面溝通又將如何呢?面對面溝通是否已成過去?不,一位年青的科技巨擘並不這麼認為。

還記得朱克伯格2017 年的目標嗎?

那時朱克伯格在其Facebook 的賀年貼文表示:「經歷了動盪的一年,我的新目標是希望走出去接觸更多人,和他們談談生活、工作,以及對未來的想法。」

他的新年願景是要「走出去」,跟全美國50 個州的民眾接觸,面對面談話。

那麼,在科技革命時代,領導力又將如何呢?大學課程應該教授甚麼內容呢?我們要是相信某些科技巨擘的話,那麼傳統領導模式在未來要遭受大衝擊了。

「我們正陷入領導危機。我們並非處於科技危機的時代,而是處於科技革命的時代。」企業雲端計算公司Salesforce 創辦人兼行政總裁Marc Benioff 在2016 年世界經濟論壇上如是說。

香港鄰近地區的領袖同樣察覺到了問題,誓言要加強有關方面的設備。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2017 年8 月造訪新加坡的公共服務學院後,承諾設立一所公務員學院,以加強訓練本港公務員的領導能力。

另一方面,某些教育界人士看到了道德領導方面的培訓需要。因為在這一領域上,科技器材似乎派不上用場。

城大校長郭位教授說:「領袖必須品格端正、以身作則,兼能夠適應急速的社會變遷。」城大在2015 至2020 年策略性發展計劃中明言,必須培養畢業生的專業領導才能,以應對瞬息萬變的環球市場發展。

不過,科技革命是否在改變我們的領導方式?各界領袖該如何善用這場科技革命?目前在任的領袖普遍年紀較長,如何才能與千禧世代達至最佳的溝通效果?

科技促進改變

理論上,科技所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科技發展能提升員工參與度,促進溝通。

「還記得當初創辦這間公司時,流動應用程式和瀏覽器在使用上仍甚為不便,大家寧願在電腦上使用。如今,手機與電腦幾乎無異,皆因手機設計已趕上電腦。」企業電子學習公司ELM Learning 行政總裁Andrew Fayad 指出。該公司現時專門為Google 和 Tesla 等財富500 強公司度身設計及發展電子學習內容。

「通訊科技的發展(尤其是流動裝置)讓遙距工作變成可能,同時讓分散在不同地區的人員更能合作無間。」

其中一個管理程式名為Slack(Searchable Log of All Conversation and Knowledge,即可搜索所有對話和知識的日誌),它是個運用雲端技術的即時通訊及協作系統,主要功能以提供不同頻道為概念,讓僱員根據目標、部門或主題區分訊息、討論及通告。系統的其他功能還包括:私訊頻道、直接通訊、搜尋和檔案共享,而且可與Google、Twitter 和Zoom 等其他協作系統整合。

另一個功能強大但經常被忽略的科技是視像會議。Fayad 說:「現在,所有人都不必再錯過任何會議了。透過各種社交媒體平台,傳達企業理念或資訊亦變得輕而易舉。」

即時決策

引進科技的其中一項重大好處,是整個決策過程得以改善。從前,企業領袖需要先向同僚或下屬收集意見再下決定。但人工智能的面世,消除了因不明朗因素、複雜情況及急速轉變所帶來的壓力,從此大幅提升了企業領袖的決策效率,也讓領導工作變得輕鬆不少。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客觀而創新的解決方案,是一般領袖無法構想的方案。

試想像英國某製造公司的行政總裁,正想方設法提升旗艦產品開發的效率,務求與新興市場的競爭對手一爭長短。根據典型的領導模式,這位行政總裁應收集各方意見和想法,然後綜合意見作出集體決定。不論眾人的意見為何,解決方案往往總是精簡人手和投入資金推行自動化生產。

不過,有了人工智能後,便毋須再進行以上程序。相反,那位行政總裁可以組成一支數據分析團隊,找出產品開發過程背後的隱藏模式,以改善研發效率,例如:透過分析項目生命週期、供應商和承辦商,以及通訊數據等,從而提高生產效益。在上述的英國製造公司裏,數據分析團隊只需運用總體數據而不必辨認個別人員,就能找出效率低下的驚人原因——設計部與工程部兩組人員缺乏合作。數據分析團隊發現雙方部門並無群組通訊、電郵內容簡短、日程邀請回覆率也偏低。基於這些資訊,行政總裁於是致力與增進團隊間的互信,鼓勵雙方多作溝通,並增加透明度。在數據科學家的協助下,生產成本節省了11%,而新產品由開發至營銷的時間亦減省了10%。

提高決策準繩度這點好處,同樣適用於企業社會責任之上。Facebook 會自動將透露自殺傾向的貼文標記起來,經審閱後匯報給志願組識人員或相關機構,藉此協助預防自殺慘劇。同樣,人工智能也令微軟雲端服務的能源效益比傳統數據中心高93%、碳效率高98%,因為人工智能可協助決定用哪一個虛擬伺服器來完成任務,減少完成工作所需的能源消耗。

遊戲化

科技可以提升企業學習能力,允許企業透過先進科技鼓勵員工投入參與。IBM、AT&T 等公司設立了網上學習課程,內容涵蓋健康與安全資訊,以至管理風格等主題。透過科技,員工只需花費一至兩小時安坐在辦公桌前,便可接受培訓,而毋須一連數天離開辦公室。

沃爾瑪將企業培訓與科技相結合,將企業培訓提升至全新層次。在2017 年,沃爾瑪與STRIVR Lab 合作,引入虛擬實境培訓員工。具體來說,沃爾瑪借助虛擬實境技術營造節日購物情境,訓練員工如何應付節日的購物高峰期。虛擬實境培訓效力強大,讓員工如親歷其境,為應付實際節日人潮做好準備,從而提升表現。同樣,虛擬實境將遊戲化的概念融入培訓之中,讓員工從遊戲中學習,令學習變得更有趣刺激,最重要的是讓學習所得能深化持久。

宏盟媒體集團善用遊戲化的概念開發網上遊戲,講授多元化及無意識偏見等嚴肅課題;並運用機械人模擬多元化情境,以及在面對不同背景的同事或客戶時可能引發的問題,作為培訓材料。機械人為培訓過程加入了遊戲元素:如果學員表現出無意識或有意識的偏見,又或在培訓課程中錯誤作答,機械人的電池壽命便會因而減少。

應用程式提升學習態度

即使在課堂上,也可以運用科技來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我經常使用Socrative(課室管理)等應用程式為課堂增添趣味,提高學生的投入程度。我會用PowerPoint 發問一些簡單問題,例如:「有甚麼因素決定工作是否快樂?」然後請學生回答「是」或「否」,又或以多項選擇題的方式作答。有趣的是,城大有過半數的一年級學生認為,賺錢越多代表越快樂,但大家都知道這並非完全屬實。假如答案有悖常理,我會請學生在Socrative 上解釋原因。使用Socrative 等應用程式,不但能增進學生的切身體會,亦可讓學生匿名發表意見,從而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讓許多在課堂上怯於發言的學生也能積極分享意見。

科技的挑戰

科技既能提高靈活度、增進溝通、改善決策,也可帶來各種挑戰,因此需要新的領導形式加以應對。試想像這樣一個情境:有一位員工屬於高危孕婦,她應邀出席董事會會議,因此需要走一段很陡的樓梯前往位於二樓的會議地點。但她不想因為爬樓梯而受傷,所以便發了一則短訊給董事會副主席,說:「不好意思,我決不會走那條致命的樓梯。」副主席收到短訊後回覆說:「既然你這麼說,那就不必上來了。董事會之後會跟你聯絡。」那名員工認為副主席的意思是她不必出席會議,然而,董事會卻認為她沒有參加會議是缺席,後來她更被勒令停職。結果,這家公司遭入稟起訴歧視員工,罰款三萬元。

那麽,各界領袖在引進科技的同時,又會遇上甚麼挑戰呢?

抱著智能手機入眠

科技讓我們有更多選擇,但同時亦使我們的專注力大不如前。問問任何一位教授,他們一定會說,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對上課來說是干擾多於輔助,學生都用來收發電郵、做另一堂課的功課,甚至用微信或WhatsApp 聊天。

在工作場所亦有類似的趨勢。員工習慣把智能手機放在桌上,每當收到訊息通知都可能使僱員分心,而無法專注手邊的工作。「在主持會議時,其中一項最大的挑戰,就是要面對各人在開會期間查看智能手機。」 Education First 香港及澳門地區經理Jenny Chiu 說:「有一次,情況實在太嚴重了,我不得不訂下規矩:請放下所有筆記本電腦、關掉所有手機,接下來要說的話很重要。」

即使在Google,想請與會者專注於開會,別老翻看電郵也非易事。這實在是最難遵守的一項守則。有些高級管理人員索性反璞歸真 ── 只帶一本筆記簿和一支筆開會。松下幸之助組織行為領導學教授Leslie Perlow 以波士頓諮詢公司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顯示該公司員工每晚睡覺都會把智能手機放在床邊,但與智能手機同眠容易使睡眠質素下降,繼而影響工作表現。

壞消息宜當面溝通

筆記本電腦和視像會議雖可讓員工更靈活地選擇在家工作,但隨之而來的壞處就是減少了面對面溝通的機會。以波士頓為基地的美食車與膳食公司Chicken and Rice Guys 的行政總裁Ian So 說:「我們要確保管理人員重視單對單面談這種溝通方式。」

「我們發覺有些員工,特別是千禧世代過度依賴收發短訊。有時候,即使發生緊急事故時,他們仍然只發短訊,而不是打電話;遇到爭論時,也只會透過短訊或群組聊天表達意見。」為使各人明白何時應運用如Slack 一類的管理程式溝通,Ian 訂立了一套Slack 溝通禮儀。

公司為所有員工訂立了清晰的溝通指引,例如:「這個訊息是給誰的?」、「應該用私人訊息還是公開訊息?」、「是否溝通頻道內所有人都需要知道這個訊息?」、「訊息內容屬於正面還是負面?」如果是負面,公司強烈建議員工致電或親身與對方面談,而非單靠發送短訊,以免造成溝通誤會。最後,「我們會教導他們解決衝突的技巧,並問他們一句:『你親自跟對方談過了嗎?』」

職位安全感

企業領袖在管理千禧世代時或會遇到種種難題,就是嬰兒潮世代在科技洪潮下亦無法倖免。瑞士一間名為St. Galler Kantonalbank 的銀行用五個軟件機械人取代了七名員工,並正計劃引入更多軟件機械人,以節省昂貴的軟件界面成本。亞馬遜公司於2012 年收購了一家機械人公司,將貨倉的提貨及包裝流程自動化,以提升效率。自此,機械人的數目便從2014 年的15,000 個增至2017 年的45,000 個。事實上,McKinsey & Company 曾發表報告指出,及至2030 年,將有大約4 億至8 億個職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其中,食肆員工、機器操作員,以及一些跟隨既定程序的體力勞動者最容易被取代。

人工智能一方面可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卻令員工人人自危,擔心工作不保,以致生產力和工作滿足感下降。依此推論,面對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部分企業領袖面前愈見迫切的任務,是設法維持員工對工作職位的安全感。

美國東北大學管理學系講座教授Cynthia Lee 說:「僱主要求畢業生具備多項專業技能。為員工持續提供培訓增進技能非常重要,因為某些工作一旦被人工智能取代,員工便可能需要被調配擔當其他新任務。」

領導力不合時宜?

今年3 月,城大商學院舉辦題為「數碼時代的領導力」的CEO 論壇,主講嘉賓、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被問及人工智能會否對人類的領導力構成威脅。他認為科技有助減少偏見,提高決策準繩度,但與此同時,某些領袖質素還是不能被機器所取代。他說:「領袖具備凝聚人心、建立人脈的能力,懂得靈巧機變適應環境的轉變,這些能力都是無法輕易取代的。」

如今,科技革命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們身為領袖,唯一可以改變的是自己的思維方式:以「得」而非「失」的心態面對。與其視科技為敵人,不如問問自己:「應如何充分借助科技來提升業務效率、貢獻整個社會?身為領袖,我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以免過度引進科技而招致反效果?」科技進步並不代表領導力已不合時宜,反而是領袖的角色已經改變:我們科技輔助提升各方面的業務,但亦要留意科技可能帶來的潛在問題。

馬雲曾說:「我們不應擔心互聯網對傳統業務有多大影響。相反,我們必須善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來做一些對人類有利的事……必須讓機器成為人類的最佳夥伴,而不是讓機器取代人類。」

林澤富博士
管理學系
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