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文化

比真實還要真?

新媒體技術重新定義真實

原文:高賢思

香港城市大學展覽館早前在劉鳴煒學術樓18樓的常設展覽館舉辦以「動物大觀園」為題的虛擬實境展覽。我們與城大展覽館總監范懿莎博士對話,了解舉辦這個非傳統展覽的挑戰所在。

英國作家A.A. Milne曾經寫過:「與動物說話者有,但聆聽動物者稀。」

城大近期舉辦的「動物大觀園」展覽,讓參觀者有機會重新了解動物,聆聽動物世界的故事。

參觀者可以欣賞清朝卷軸上的獅子,對小貓小狗進行電腦掃描,觀看鯨魚骨骼的巨型立體掃描,戴上3D眼鏡跟隨魚兒在旋轉的清代花瓶中游動,以及感受北極熊腳下浮冰迅速融化的絕望。

「動物大觀園」的獨特之處,在於很多展品並非真實存在於展館內。



3D打印的物件快將可以假亂真

共同策展人范懿莎博士表示:「與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合作是一個寶貴機會。由於國立故宮博物院不會借出真品,我們必須製作數碼版,有些仿製品極其逼真。我們藉此機會運用新媒體技術,讓參觀者直接與展品互動。」

范博士認為創新的技術讓你欣賞平日無法近觀的展品。但它們是否比真品更好呢?

「儘管在不久將來,3D打印的物件或可以假亂真,從而帶來一點困擾和迷惘; 但由於仿製品增加,真品可能因而更具價值。真品會否更有神韻? 這是未知之數。」

那麼,新媒體技術是否重新定義真實?

范博士表示,在「動物大觀園」裏,經由3D掃描的展品,可供打開查看內部,亦可轉動及放大仔細觀察,這些在一般博物館是無法做到的。



以動作捕捉技術傳承功夫

虛擬實境不僅可用於展覽,「動物大觀園」另一策展人邵志飛教授正率先運用這種技術來保育功夫這個文化遺產。

「年輕一代不再學習功夫,功夫面臨失傳。透過動作捕捉技術,我們可以製作動態的數碼影像,記錄功夫泰斗的一招一式。」

范博士是城大展覽館總監,經常擔任策展人。由於城大沒有館藏,她其中一項主要職責是籌備合辦展覽。

「展覽的主題匯聚東西文化,結合藝術與科學,旨在秉承城大的宗旨,展示藝術、知識及科學上的新發現。我們先前舉辦的『藏珍閣』展覽,展示分類陳列及分析歷史藏品,涵蓋自然標本及手工藝品。這種收藏形式引領了重大的科學發展,如林奈的生物分類工作。」

「科學家通常不承認業餘者的新發現。早期業餘者與學者的界線相當模糊,科學家亦輕視這個時期的發現,很多科學理論都由帶有魔法色彩的信念產生。『藏珍閣』展示機械物品及蝴蝶藏品,然後陳列當代藝術家受這些物品啟發而創造的作品,十分有趣。」



虛擬實境帶來煥然一新的呈現方式

來自藝術之都紐約的范博士對在亞洲工作有何感想?

「香港是個精彩的城市。在紐約,大型發展項目較為刻板,不像中國正在興建數以百計的博物館,需要各種全新的內容及策展人。在香港,M+博物館即將開放,北京故宮博物院計劃在這裏開設分館,香港藝術館亦將在2019年秋季重開。」

香港人的態度與紐約截然不同。

「這裏充滿活力,每個人都對藝術感興趣。我們在大學舉辦的展覽備受注視。把藝術、科學與虛擬實境融合起來,顛覆了物件的呈現方式,在亞洲的傳統環境,這種影響尤為明顯。把展品保護在玻璃櫃裏的做法實在較為平淡乏味。」



城大開辦藝術管理課程

城大學生如何投身策展事業?

「城大人文社會科學院設有文化與文化產業管理文學士課程,創意媒體學院亦設有藝術碩士(創意媒體)課程。學生需要有藝術的知識和興趣,只有商科背景的人未必能在策展行業大有作為。」

展覽館的未來如何? 如今上網可知天下事,展覽館會不會過時?

范博士說:「我想這就等於問戲院會否被網上影片淘汰一樣。我認為人們參觀展覽是希望享受與別不同的體驗,欣賞物品獨特的展現方式。設計及整體氣氛十分重要,務求全面刺激感官,營造全情投入的體驗。」

不容錯過的「裝飾藝術 :當法國與中國交匯」

城大展覽館有甚麼新動向?

「我們透過外國領事館進行多項合作。目前我與法國領事館合作,舉辦由3月5日開放展出的『裝飾藝術 —— 當法國與中國交匯』展覽。」

「之後,我們會與城大高等研究院的神經學家Colin Blakemore爵士合作,他主要研究認知領域,亦對透視藝術有濃厚興趣。這個展覽會融合認知與空間錯覺藝術。同時,我正與意大利領事館及一個意大利私人藏品出借機構接洽,以搜羅意大利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