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

可持續發展-機會何在?
奚志農先生專訪

原文:Eric Collins

奚志農先生是知名的中國野生動物攝影家和自然保育人士。他曾為中央電視台製作極具影響力的《動物世界》紀錄片,之後亦為罕見的滇金絲猴拍攝了很多出色的影像作品。他的作品公開後成功保護了棲息在中國西南面偏遠山區的滇金絲猴。此外,奚先生亦關注其他野生動物的保育,如自本世紀初因過度捕獵而瀕臨絕種的藏羚羊。2001年,奚先生獲BBC《野生動物》雜誌選為「年度野生動物攝影家」,他亦是國際保護攝影師聯盟的資深會員。文中照片由奚志農/野性中國提供。

老猴在廢墟中搜尋。這原是牠的家,牠曾是族群中的一員,如今牠生病了。不遠處響起電鋸的轟鳴,樹林繼續遭受破壞。 奚志農先生是知名的中國野生動物攝影家和自然保育人士。

滇金絲猴棲息地受到破壞是否意味著環境破壞的範圍擴大了?

是的,這張照片具有象徵意義。中國經濟在最近這20年急速發展,地方政府把經濟發展放在首位,導致大自然遭受的破壞急劇惡化。

這張照片是在哪裡拍攝?照片中的金絲猴現在怎麼樣了?

這張照片是2000年在雲南麗江的老君山拍的,照片中的地方前身是樹林,後來開發為一個旅遊度假區。這是一隻獨身的老雄猴,因家園被毀而被迫離開原居地,更和族群分離。原先居住在這裡的15個猴群雖因樹林受到破壞、猴群之間失去聯繫橋樑而各自獨立生活。幸運的是,老君山範圍很大,現在仍可找到牠們的蹤影。

滇金絲猴是一夫多妻制的,雄猴可有多個妻子。這只成年雄猴因爭不到雌性,又被同伴排斥,除非牠能藉著找到伴侶而加入其它猴群,否則牠很可能只有孤獨地度過餘生。

這15個猴群還能存活下來嗎?

當年的滇金絲猴保護運動迫使中央政府在1996-1998年間制訂了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原始森林的政策。我相信大部分猴群當時都已獲救,現在仍然在保育區生活。與此同時,公眾對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也隨之而增加了。未來如果沒有進一步的大規模森林砍伐,我相信牠們都能生存下去。

森林砍伐是否仍然繼續?

大規模的森林砍伐已經停止了,但小規模的砍伐即使到了今天也無法防止。

在中國制訂政策和實施政策存在差異嗎?

或許應該說這是中國特色。地方政府更著重經濟發展帶來的效益,而不願意執行政府新政策。這方面需要改進的空間還很大。

森林砍伐對環境最直接的影響是什麼?

每年全球都有大面積的樹林消失,尤其是位處高海拔的山區,樹林被砍伐之後一般生長緩慢,要恢復原貌非常困難。對於生活在那些地方的野生動物來說,樹林砍伐意味著他們棲息的地方遭到徹底破壞,不可挽救。這種情況更引致各種環境問題,如表土流失為低窪地區帶來災難性的水災。這和赤道地區情況不同,因為那裡的樹木生長速度快得多。

是什麼吸引你參與藏羚羊的保育工作?

我一開始是投身於滇金絲猴的保育工作。後來在1997-1998年間我去了青海格爾木的可可西里無人區兩趟,拍攝到藏羚羊被大量偷獵。剛出生的藏羚羊在母親屍體旁餓得奄奄一息,而尚未出生的胎兒則被禿鷹從母親的身體中拖拽出來,看到那些情景我的心也在淌血。

滇金絲猴和藏羚羊已經成為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史上的重要標記。1997年美國《新聞週刊》的封面故事以「中國的綠色革命」為題,當中重點談及滇金絲猴的保育項目。當時《新聞週刊》更形容此項目是首個獲得媒體廣泛支持的「草根」運動,最後更對中央政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你對綠色革命的持續性感樂觀嗎?

20年前滇金絲猴保育工作所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當時,民眾對於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十分薄弱;但很幸運當時有些官員卻很在意。我亦給政府寫了一封信,共有16位官員看到了,結果是一百平方公里的森林保護下來了。直到現在,該地方政府每年也獲得1,100萬人民幣的財政資助,可惜的是一分錢也沒有用在保護滇金絲猴的工作上。

在中國的新世代身上你是否看到了態度上的變化?

態度是有明顯轉變的,尤其是年輕一代。現在小學生的保護意識可能比大學生更強。這些變化歸功於公眾意識的不斷增強,社會氛圍的整體改善,保育團體的不懈努力,以及新聞媒體持續關注的影響力。

這些保育團體所面對的問題也日益嚴峻。中國主要城市的污染情況也使人民的生活態度有所轉變。他們發現很多生活的基本元素如清新的空氣、潔淨的食水,還有安全的食物越來越難以得到, 情況令人擔憂,無人可以再視而不見。

在中國很多非政府組織(NGO)在推擴各項有關環保和自然生態保育活動時亦加大了力度。「自然之友」是現時中國最大規模及最早在民政部門註冊成立的民間環保組織之一,他們就對保育滇金絲猴提供了強大的支援,及後其他非牟利的團體也相繼在中國成立。另外為了開展對大學生的教育,我與中國民間環保網站「綠色北京」,聯同其他環境保護者舉辦了「中國大學生綠色營」。我相信這麼多年的努力已漸見成效,昨天我還在嘉道理農場巧遇以前的一位學生營友。

你認為年輕人應否多些參與這些保育運動?

以我當年撰寫有關保護滇金絲猴的信件而引起了官員注意的事件為例,証明了民間的介入能起到一定作用。事實上,現今世界上有很多比滇金絲猴情況更需要關注及解決的事情存在,但可惜的是,我們的社會亦已改變了,現在即使寫一萬封信,恐怕無法讓政府注意或改變,因此有些時候我會疑惑,社會其實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

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也在遭受破壞嗎?比如北京的空氣污染?

是的,這使公眾和政府都不得不嚴肅面對該如何保護環境這一課題。

很多人因此移居海外,特別是到其他亞太國家。國內的大城市是否還是宜居之地?

這是一種令人絕望的局面。絕大多數中國人需要留在這裡,但國土卻已遭到毀壞,可以想像到未來的生活會越來越困難。

你有天降大任的感覺嗎?

嗯,沒有人生來就是環境保護主義者!我的孩提時代自由自在,生活在美妙的自然環境裡,與大自然親密無間。我對野生鳥類的興趣逐步發展,越來越強烈。但我知道,僅僅關注鳥類是不夠的,所以我開始關注整個自然界。我開始向自然學習,向原住民學習,還吸取了西方的環境保護經驗。漸漸地,我開始委身自然環境保護。早年,環境保護只是我的夢想,後來它變成一種責任。

香港在環境保護方面做得夠嗎?

我上一次到訪香港是14年前的2001年,當時我曾經接受過一次媒體採訪,標題是「中國環境保護主義者對香港過度使用空調的評價」。這麼多年過去了,我發現香港人仍然在浪費能源。此時此刻已是冬天,大部分地方卻還開著空調,包括購物中心、學校,甚至各類型的交通工具都開著空調。

我們能否向德國這樣的國家學習,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

完全可以。再生能源的使用應該由政府牽頭,香港市民在能源使用方面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古語有云「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試想想在空調發明之前,香港、北京、上海、或者廣州市民是如何生活的,而現在到處都是空調。現代人已經不再體驗溫度的差別和四季的變化,這很可怕,也很荒謬。

我們是否應該建造更多具有環保元素及概念的建築物?

我個人認為城市大學商學院可以進行一些研究,探討一下香港市民在能源使用的習慣上造成多少浪費。我相信結果會令人大吃一驚。如果在能源使用上多費一些心思,用電量可以比現時的節省一半,電力公司也不會有藉口為了興建更多的發電站而佔用我們的河流和土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