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洋博士是美國萊斯大學瓊斯商學院的策略管理及創新學系教授。他先後於中國人民大學獲得經濟學學士及碩士學位,並於香港城市大學完成博士學位。李教授是 2017 城大商學院傑出校友獎得主。在本文中,他將談論中國及美國企業如何創新求變、中國科技群組的成長,以及教育在推動創新文化方面的作用。
回想 1995 年,當時中國的科技版圖對今日的年輕人而言是相當陌生的。那時 Nokia 在手提電話界獨佔鰲頭,馬雲的阿里巴巴尚未萌芽,互聯網還未普及,其深遠重大的影響非當時所能預見。
這時,一家中國公司脫穎而出,那就是聯想。它是首家在中國內地發展個人電腦的公司,由學者出身的柳傳志於 1984 年 11 月在北京創立,四年後於香港註冊成立。聯想公司作風獨特、不墨守成規,並敢於跟國際龍頭競爭,於是引起了年輕的李海洋的注意。
李教授說:「我有一個同學畢業後到聯想工作,每月工資 400 元人民幣,在當時是非常可觀的收入!那時,中國的科技行業、產品和市場尚未成熟,我很想知道這家公司是如何迅速冒起?產品創新對公司起步有多重要?」
2005 年,聯想業務日益壯大,更因收購 IBM 的個人電腦業務而聲名大噪。這是早期中國企業向西方公司進行的一項大型併購,令人不禁思考:公司要如何創新才是最好?發展開放源碼平台、進行商業併購,或是要另覓蹊徑?這是李教授二十多年來一直思考的問題。
首先,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創新?我們應以怎樣的模式來創新?李教授認為大規模的傳統創新模式正逐漸被混合模式所取代。
「企業開始轉為透過商業模式上的創新來創造價值。今時今日,企業不一定要推出嶄新的技術或突破性的產品,卻也能夠大幅提升價值。」
李教授列舉了幾個例子,早年有沃爾瑪的崛起,今有蒸蒸日上的阿里巴巴和騰訊,它們都不乏創新的商業模式元素。
「早期我著重研究產品創新,但時移勢易,於當前而言,商業模式和產品或技術創新同樣重要。」
其實,這兩者是同步並行的,企業不能只著眼於產品創新,也要具備可行的商業模式。「eBay 踏入中國市場的時候,雖然佔有先機之利,經營方面卻談不上十分成功。它的商業模式並不適合中國市場。再看另一例子,蘋果公司的許多產品其實並非嶄新產品,只是以現有技術結合創新的商業模式,但將兩者合二為一卻能大行其道。」李教授續道。
中國現在是推動創新的主要動力。以美國商業雜誌《Fast Company》公佈的「2017 年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排行榜為例,頭二十位中有五家都是中國的私營公司,包括阿里巴巴、騰訊、小米、華為及大連萬達。
企業生態系統 | |
1. Amazon | 11. Alibaba(阿里巴巴) |
2. Google | 12. Tencent(騰訊) |
3. Uber | 13. Xiaomi(小米) |
4. Apple | 14. BBK Electronics |
5. Snap | 15. Huawei(華為) |
6. Facebook | 16. Dalian Wanda(大連萬達) |
7. Netflix | 17. Airbnb |
8. Twilio | 18. BuzzFeed |
9. Chobani | 19. Open Whisper Systems |
10. Spotify | 20. Illumination Entertainment |
中國發展一日千里,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據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發表的報告稱,中國的研發開支佔全球的 20%。美國雖仍以 27% 居於世界首位,但這數字已低於數年前的 33%。
政府的策略規劃可營造重大競爭優勢。美國總統特朗普力求淡化政府的角色,上任至今仍未能委任首席科學顧問,反觀中國則以科學及技術創新為首務。2013 年 11 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表明,要將中國的發展模式轉型,加強創新的主導作用。
李教授說:「這個改革計劃不只著眼於技術創新,更透過生態系統支持創新。中國領導人已意識到探討創新體系的必要性,當中包括金融市場、人才市場、社會安全體系,以及技術管理體系。」
中國的科技園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推動了創新體系的發展。1988 年,首個科技園於北京創立,如今科技園遍佈全國。十年前,中國還只有 53 個科技園,時至今日已超過 150 個。科技園是吸引年輕初創企業的有效方式。
中國的策略成效如何?李教授對此大表讚賞之餘,提出了他的觀察。
「政府規劃無法阻止創新的出現,也不是創新出現的因由,創新是無法被規劃的,很多時候都是無心插柳。中國目前在研發方面投放的資源終究會發揮作用,但可能需要多年時間,才能看到突破性的創新。」
中國的科技園
北京中關村科技工業園區於 1988 經中國國務院批准成立。中國現有17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以及 146 個區域科技園,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國現已成立 1,600 間高科技初創公司培育中心,數量居全球之冠。這些新建立的創新樞紐設有先進的研究中心,已吸引到國際關注,例如蘋果公司最近決定在蘇州設立新的研發中心。
美國的創新方式與中國截然不同。
李教授表示:「美國公司是私營而非國營,他們的策略模式是由下而上。中國的公司則採用由上至下的程序,並由政府提供大量資源、獎勵文化和稅務優惠」。
在美國,企業較傾向以有機的方式推動創新發展。
「不論是公司本身、領導層、組織架構,抑或公司文化裡,美國企業都具備很強的創新基礎。 Facebook 就讓員工擁有充分的創新自由及權利,鼓勵員工發揮出色創意。」
「寶潔有限公司和通用電氣公司亦發展出一套開放的創新程序,並從公司外部汲取資源、構思和支持。」
學校對於培養勇於探索人生的態度,仍具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有兩個小孩,一個剛上大學,另一個還在讀中學。與我們在中國的朋友相比,大家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的確有所差異。」
「美國社會鼓勵孩子按照自己的興趣發展。就算你不是就讀長春藤大學聯盟的學校,也有很多資源讓你發展興趣、追求創新。」
李教授的經歷恰恰相反。成長於八十年代的中國,上大學是當時社會向上游的主要途徑,沒有太多其他機會,而對於出身鄉郊的年輕人來說,上游的機會就更罕有。
這兩種教育制度的理念,源於對風險的不同取態和價值觀的差異。
李教授認為:「美國文化鼓勵人追求與眾不同,這點是很重要的。在中國,人人都以循規蹈矩為依歸。父母叫自己的小孩在學校看別人怎樣做,自己就怎樣做,卻不問孩子想做甚麼。這是兩種截然不同教育向導,由幼稚園到大學皆然。」
「這也是美國個人主義與中國集體主義的差別。中國較注重階級觀念,人人都要順從長輩。美國在各方面都講求平等,人們不必遵守階級制度,只追求適合自己的東西。」
新的企業大學在美國遍地開花,由此亦可看出美國教育模式的多元性。
「蘋果公司不是美國第一家開辦專屬大學的公司。通用電器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就已經設立了自家的企業培訓中心。」
但是李教授指出,傳統大學亦有其優勢。
「綜合大學提供的學科比一間公司要多,文科課程對於理解專業知識尤為重要。」
「在美國,許多大學生在頭兩年毋須決定主修科目,可以依興趣選修各種學科。以萊斯大學為例,90% 的學生最後都會選雙主修。由此可見,他們有很大的彈性及自由去探索不同的選擇。」
在中國生活及工作,較不方便的一點就是網絡防火牆。以前的翻牆方法已經失效了,那麼,防火牆會否是中國科技公司邁向創新的一道障礙?
「簡單來說,是的。要推動創新,資訊就必須流通,否則很難與人分享意見或向他人學習。因此,許多中國科技公司開始投資海外,尋求科技方面的自由。」
「現在中國甚至連虛擬私人網絡(VPN)都不能用了,這對各個範疇都造成衝擊,甚至要使用 Google Scholar 也變得越來越困難。」
李教授指出,美國公司透過併購引入創新元素已行之有年。蘋果、微軟及 Google 都曾收購許多科技新創公司,而不只是從內部推動成長。併購對中國科技公司而言亦日趨重要。
「對於某些沒有強健技術基礎條件的中國公司,併購策略尤其重要。他們需要搜羅人才、加强資訊科技,並建立客戶群,併購是達到這些目標的捷徑。」
「但最重要的不是收購,而是如何管理收購後的公司。企業該如何將收購回來的公司有效地融入企業之內?許多中國公司在合併後才學習進行整合。如果沒有經過深思熟慮,併購就會帶來許多問題。」
中國跨國電子公司 TCL 收購法國消費電子巨擘 Thompson 便是一例。2004 年公布這項消息時,大眾普遍認為這是中國決心進入全球市場的標誌。
但這次併購卻變成了一場災難。在 2005 至 2006 年間,TCL 共錄得 6.8 億美元的虧損。原因為何?首先是 TCL 沒有盡職審查 Thompson 的資料,其次是 TCL 的管理層沒有足夠的國際經驗及環球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此外,文化衝突也是原因之一。
社會普遍認為國營企業都抗拒改變。
「那先要考慮一個有趣的問題:創新的定義是甚麼?我一直以來觀察東歐的國營企業,發現他們在專利申請方面頗有成果,因為政府要求企業創新。這些國營企業與多以業績表現為目標的私營企業不同。」李教授回應道。
「但問題是,你能把創新的概念蛻變成商品並引入市場嗎?國營企業在上游研發方面表現較佳,而私營企業因貼近市場,所以在下游的表現較為優勝。」
隨著企業創新文化興起,中國需要吸引更多全球各地的年輕人才嗎?李教授對此有明確的答案。
「是的,中國應該更加開放,以吸引不同族裔的人才。我在美國已經 17 年了,美國的優勢就在於人才背景的多元化。」
「香港等地已經相當多元化,但內地仍需變得更加開放。在這方面,中國已推行許多措施,例如『千人計劃』,吸引『海歸』人士,但成效參差。」
海外回流中國的人士較諸當地人才較具技術優勢,但當中許多人在創新及創業方面的表現卻未如理想。
「美國等地有較完善的體制環境,從這些國家回流也有其弊處。因為中國的體制仍未完善,回流人士較不容易適應中國的文化,容易受挫。」
「許多回流人士不擅長透過人脈網絡等非市場機制做生意,亦難以發揮在海外累積的技術及管理技能。」
美國的規管方式會阻礙基礎設施規劃的進展。
李教授以他現居的美國德州為例:「以高速鐵路來說,德州多年來一直討論要在休斯敦與達拉斯之間興建高速鐵路,卻無疾而終;反觀中國在過去 15 年間的高速鐵路發展可謂一日千里。」
但規管架構亦能加速推動新技術。
「中國的國家權力很大,可以強制推動進取的規管架構,例如加快推行無人駕駛,因此我們在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可以看到新基建和新系統的迅速投入。」
繼承計劃向來是家族企業的絆腳石。但是對李教授而言,科技公司的行政總裁不必高調行事。
「但蘋果公司是例外。看看 3M 這家極具創新力的公司,他們的行政總裁杜林就相對低調。」
「行政總裁負責提供創新的環境,但未必需要親手建立創新的流程。他們負責提供環境,賦權予員工,讓他們發揮潛能,從平凡中創造非凡。」
鼓勵創新的文化在全球各地依然重要。
「認股權可作為改善僱員表現的一項獎勵措施,中國公司也可提供更好的薪酬待遇,以吸引海外人才來中國工作。」
但獎勵措施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今時今日,很多人都希望以個人興趣為出發點,尤其是中國的新世代,他們希望能做點甚麽,為世界帶來改變,從心而發做點事。」
最後,李教授如此建議:
「我獲德州農工大學聘用後,十分好奇他們為甚麼要聘用我。他們告訴我:在 21 世紀,美國的商學院需要一個了解中國商業環境的人才。」
「因此,你們在選擇自己的專業時務必謹慎,如果你看看過去二十年的管理界,就會發現很多具潛質的項目都環繞著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