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內外

懷大志 跬步行

原文:王展晟

王展晟是城大商學院本科生,主修商業經濟,目前身處紐約,修讀香港城市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雙聯學士學位課程。初踏美國校園,且聽展晟娓娓道出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習經歷。

尋找新的思維方式

大一暑假在銀行的實習經驗令我萌生了到美國學習的念頭。近年,銀行出納員迅速被機器取代,賬目交易幾近全面電子化,眼見傳統零售銀行業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着實令我驚訝。我感到有必要為自己建立一種新的思維方式,而就思想交流而言,我認為沒有比美國更適合的地方。得悉城大可為學生提供負笈哥倫比亞大學的機會之後,我決定挑戰自己,提交申請入讀。最終,我幸運地獲得了這個難能可貴的機會赴笈美國。

語言與文化的新定義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一向接受傳統教育的香港人,我在美國學習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其中一項考驗就是語言障礙。紐約的生活給我上了重要一課,就是語言並不只局限於語法與詞彙,也包含了文化與身份的象徵。我很快意識到,要融入美國文化,首要的是提升英語技能。為克服語言障礙的挫折,我參加了哥大 Toastmasters Club(一個訓練公開演講技考的國際組織)每周舉辦的活動。透過上台演講的機會,我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的安舒區,自信心也與日俱增。

我還體驗了兄弟會(Fraternity)或可稱之為「希臘生活」的獨特校園文化。兄弟會在美國大學非常普遍,抱有共同志趣的大學生會藉著這些社交團體聚首一堂,彼此有如兄弟手足般相處,擁有共同信念,也一起遵守一些儀式。所謂「希臘生活」,是因為這些團體的名字都由希臘字母組成。例如,我從第一個學期起,就加入了 Alpha Kappa Psi (ΑΚΨ)成為會員。對我來說,這是一個賦有轉化意義的體驗,藉此讓我接觸到美國社交及職業的深入一面。舉例說,從學生組織到工作環境,大家都強調「社會通達」(Social fit)的概念。美國文化更著重個人性格和社交能力,至於技能和才幹,一律可以後期培養,反屬次要。

電影《火星任務》中有一句台詞打動了我。「你解決一個問題,再解決下一個問題,然後又再一個。當你解決了足夠多的問題,也就是你到達目的地的時候了。」坦白說,我在美國的首半年,就是一段周而復始、不斷解決問題的旅程。此其間,我學懂保持專注,耐心解決問題。有時候,生活好像與我們作對,總不順意;但是只要我們努力不懈,逐步做好自己,我相信世上沒有衝破不了的障礙,再者,正是這些聚沙成塔的小進步,不斷激勵我邁步向前。

找到知識的紐帶

我認為,二十一世紀的必要技能是在未知領域中迅速掌握知識,並且擁有扎實的技術知識。由於編寫程式現已成為一項不可或缺的技能,我決定要挑戰自己,在第一個學期選修一門 Python 課程。由於這門課程有六份作業兼三次期中考試,而我本身並沒任何電腦科學背景,起初確實遇到一些困難。雖然課程作業的要求殊不簡單,整體而言,這門課程非常有趣且富挑戰性。課程其中一個迷人之處,是要在跨學科的環境應用 Python,例如使用 Python 建立一個布萊克─休斯期權定價模型(Black-Scholes Option Pricing Model),為金融衍生產品定價。

這段鬥志昂揚的學習經歷,使我領悟到一個道理:所有學科是相互關連的,而數學則是貫串其間的共通語言;推而廣之,要提升學習成果,竅門就是要留意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唸大學時,建立一個合適自己的學習模式,有系統地吸收新知識新意念,可令人獲益不淺。我相信,懂得如何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將對我們的終身發展帶來決定性的影響。

昭昭天命

我在哥大上的第一堂歷史課,認識到「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這個概念。此一概念源於十九世紀,認為美國擴張領土並將民主傳播至大陸西部乃屬上帝的旨意。「昭昭天命」準確反映了我對美國文化的理解:與生俱來的自信,令美國人敢於直言,敢於挑戰規範。哥大學生不僅在課堂上熱切提問,有時還會為了捍衛自己的信念在校園裡發起遊行。積極倡導自己的主張之餘,又能接受別人的想法,這種美德讓我想起了中國一句成語「不卑不亢」,就是在謙虛與傲慢之間取得平衡。

儘管面對學業壓力及社會期望,一眾哥大同窗依然抱著堅定決心和委身,為追求理想而努力,這種精神確實令我感到莫大鼓舞。正如史提夫.喬布斯所說:「只有那些瘋狂到自以為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變世界。」為何不放下工作,深呼吸一下,好好反思我們作為大學生、學者以至文明世界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呢?我的哥大旅程迄今給我上了非凡的一課:秉持膽識,常懷自信。我們應該相信自己有能力帶來改變,那怕只是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