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中國與德國船舶業樞紐的連繫

原文:李勝博士

李勝博士娓娓道出德國小鎮船東的冒險精神和造船工藝如何為中國造船廠帶來了登上國際舞臺的機會。十多年過後,儘管船東和船廠雙方都面臨種種困難,但彼此之間的合作關係卻依然緊密。

勇於冒險的開拓精神,為德國小鎮的一群船舶東主與中國的中小造船廠,帶來了一種長期的合作關係。儘管船運市場處於衰退之中,雙方仍合作無間。

在德國北部邊境與荷蘭接壤的埃姆斯蘭地區,有一個叫做哈倫的小鎮,人口僅達兩萬五,是個連德國人都不太認識的地方,外國人就更不用說了。然而,在國際船運圈內,作為漢堡和魯爾之後德國第三大船運裝卸港口,哈倫的大名無人不曉。

從中國的視角來看,哈倫近年的歷史具有某種特殊意味。在 2008 年經濟危機爆發之前的繁榮時期,哈倫有 30 多家航運公司,Intersee、 Jungerhans、Wessels 這三家公司是當中的翹楚,它們各自擁有逾 50 艘船舶,大多是沿岸貿易船和多用途集裝箱船,運載量從 6000 載重噸到 1.1 萬載重噸不等。

當時,這些船舶大多在東歐如波蘭等國家建造。然而在 2007 年初,哈倫船東開始訂購更大型的船舶,特別是一種叫做 SSW 1,100-teu的集裝箱船 ( 即可運載高達 1100 艘 20 呎標準貨櫃的貨船 )。Reederei Sibum 公司原先給位於不來梅的 SSW 造船廠下訂單,但 SSW 的生產力有限,於是將設計賣給中國的江東造船廠和舜天船舶,這兩間公司不久就接到了訂造16 艘船的訂單。這些可在浮冰區航行的支線船,非常適合在波羅的海北部港口之間穿梭,逐漸在當時流行,以至於德國其他地方的船東也都跟風,紛紛下訂單讓中國船廠幫他們建造新船。

“ 我親眼見證了德國技術人員如何與中國造船工人激烈爭吵,並再三強調德國的品質標準 ”

探索東方

哈倫船東在東方探尋建造新船的可能性,這並不是第一次。早在 1990 年代初,他們就屬於第一批向中國中小型造船廠訂購小型集裝箱船的歐洲船東,而且他們發現,他們的冒險精神得到了回報。在 2007 年後的訂購浪潮,中國造船廠克服了德國方面對工藝和技術的嚴格要求,令中國方面也受益匪淺。

我親眼見證了德國技術人員和工場監工如何因微小的誤差,而與中國造船工人激烈爭吵,他們強調德國的品質標準和製作工藝。

在那些日子裡,能為德國客戶造船,是很多中國造船廠管理層引以自豪的事情。順利完工並成功向德國船東交貨,被視為造船廠發展歷史上的里程碑,標誌著造船水準已經達到國際標準。此後頗長一段時間,他們常常講述為德國客戶造船的經歷,向同行或來訪的潛在客戶炫耀自己船廠的實力。

幸虧有了德國船東的冒險精神和專業技能,中國的造船廠,特別是一些中小型造船廠,才有了踏足國際市場的機會。又因為在那段時期裡,雙方各具實力,能夠互補長短,讓德國船東和中國造船廠共同演繹了一場美妙的航運好戲。

今天,儘管船東和造船廠都面臨各種困難,哈倫與中國之間的聯繫仍然十分緊密,造船廠仍陸續取得訂單,小型或者特定負載量的船舶也在建造當中,這包括了集裝箱船、重吊船、多用途船,其中有新造的,也有改造的。

本文翻譯自刊登於 2016 年 7 月的《貿易之風》雜誌中《中國人脈助哈倫保持德國頂級航運地位》 ("Chinese connection helps Haren stay one of Germany's top shipping clusters") 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