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

絲綢之路,意蘊深長

沉寂百年之後,曾經的中亞通衢今天再次華麗登臨歷史的舞臺。就此,城大商學院雜誌編緝Eric Collins探幽索隱古代絲綢之路的緣起,並追尋二十一世紀新絲綢之路的深意所在。

《在撒馬爾罕的市集》 — 畫家 Alexei Vladimirovich Issupoff 以浪漫的筆觸,展現了二十世紀初絲綢之路的吉光片羽。
照片鳴謝:Sphinx Fine Art, London

逶迤崎嶇的絲綢之路,發端古遠,綿延至今。自中國而起,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到達驛路的中心點撒馬爾罕,再經中亞細亞大草原,抵地中海之濱而迄,悠長的絲綢之路無疑是當今世界全球化的開山鼻祖。馱滿香料、絲綢、香水和寶石的駱駝隊在中國和歐洲之間冉冉穿行,引發幾許浪漫遐思。然而,這究竟是一條怎樣的通道?何人何物循何路何往?流通其上的僅止於商品貨物,抑或也盛載著文化和思想的遷移?史上絲路之意蘊幾許深長?與當今中國發展政策「一帶一路」之間又有何關聯和影響?

就地理而言,絲綢之路可謂四通八達。絲路的說法最早源於十九世紀後期的德國探險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的「Seidenstraßen」(絲綢之路),這裏他用的是複數詞,意指「多條絲綢商路」,若要更準確地說,應該是通往四面八方的絲綢網路,而不止於單一的路途。迢迢商路包羅了千姿百態的地貌,奇峰異景舉目皆是,令人歎為觀止。從西安出發,絲綢之路向西沿甘肅的河西走廊,便到達綠洲城鎮敦煌,繼續西行至新疆邊境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客旅可二路擇其一,沿沙漠南緣或是北緣前行,兩路最後在喀什匯合。從喀什出發,路線再次分岔開來,向南則沿著喀喇昆侖山公路進入現在的巴基斯坦,向西則是散佈中亞細亞草原上的多條古道,通往波斯、美索不達米亞、俄羅斯,直至地中海和歐洲。

這幅繪於馬來西亞檳城內的中國寺廟壁畫,展示了鄭和帶領他的船隊下西洋的景況。十五世紀,中國對境外世界的興趣日益增加,開始向外探索,並遠涉重洋,足跡遍及印度洋及非洲沿岸。
© RM Encyclopedia © Corbis

古代絲路

絲綢之路歷史悠久。公元前三世紀,亞歷山大大帝沿著絲路從希臘長驅東向至撒馬爾罕,方隨轉向南方到達印度。公元前138年漢武帝開闢了往西北塞外的路徑,西漢著名的使節張騫奉命出使西域,越過喀什,遠及大宛國,即今之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幹納盆地。到了公元六世紀,居於東部絲綢之路兩端的粟特人和漢人之間,已有大量的貿易和外交往來。歷史上商路的控制權也曾是各個民族爭奪的焦點。公元七、八世紀,南邊的西藏、北邊的蒙古、東部的漢族、西部的阿拉伯皆為此而角力。十三世紀,勢如破竹的征戰使成吉思汗成為蒙古草原的霸主,蒙古人的鐵蹄一直橫掃西方至波蘭的克拉科夫,也遍及巴格達,以至中國北部,促成了葡萄牙海上帝國興起之前海洋貿易的蓬勃發展,其中十五世紀就有著名的鄭和下西洋,橫越印度洋到達東非海岸。只是自1453年起奧斯曼帝國與西方斷絕貿易之後,陸上的絲綢之路幾近荒廢。但人類對世界的探索從未中斷,那段時間,中國人和葡萄牙人成為開拓海上之路的先驅,隨後荷蘭人和英國人又漸漸在海上商路佔據了主導地位。

十三世紀,蒙古人以雷霆之勢橫掃亞洲,成吉思汗更被譽為蒙古草原上的霸主。
©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商品與貢品

絲路沿線,並非都是跨國貿易,大多數仍以必需品的區域交易為主。實際上,說是「絲綢」之路卻也有些勉強 — 古羅馬的絲綢大多來自拜占庭而不是東亞。的確,絲綢之路有絲綢流通,但主要是作貨幣之用的絲線,而不是從中國輸往歐洲的製成品。當時,唐朝向西北邊疆運送大量錢糧,用作屯兵戍邊的軍餉,就是以一捆捆的絲線發放的。這個區域內的絲綢之路,就是一連串的沙漠綠洲城。在綠洲城鎮之間的交易,則是些更為基本的貨物,有小麥、麵粉、香料、糖、黃銅等物1

商品之外,貢品的傳遞也讓絲綢之路聲名遠播。中亞草原的馬匹在中國大受歡迎,部分原因是這種馬匹更善於馳騁跋涉,而且比起體型較小的中國馬也要強壯許多,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幹納盆地的汗血寶馬更被視為天馬。正如賈德‧戴蒙所說,植物和動物在同一緯度上更容易傳播和遷徙2,成功的例子有從俄羅斯草原傳向東西兩方的蘋果,從東向西由中國傳到地中海地區的橘子,還有從西向東傳入中國的葡萄。

商路上的貿易是有管制的,至少從漢朝開始就設有固定關卡檢查通關文牒。正因如此,十四世紀的探險家伊本‧白圖泰才會說:「對旅行者來說,中國是最好最安全的國家。就是隨身攜帶大量錢財在中國旅行九個月,也絕無擔驚受怕之虞3。」

在這幅題為《在窗前看信的少婦》的維梅爾畫作中,隱現十七世紀中葉全球貿易的端倪 — 畫作前方斜放着一個繪有藍白花紋的水果盤,這樣的青花圖案一般僅見於亞洲陶瓷之上。
© RM Imaginechina

科技發明、哲學思想與宗教信仰

然而,絲綢之路的思想交流與穿行其間的貨品同樣聲名遐邇。經這條通道傳播的種種發明之中,著名的有中國漢朝時發明的造紙術和公元六世紀時發明的印刷術。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雕版印刷書籍是在敦煌藏經洞發現的,公元九世紀時期的佛教金剛經。在英國學者李約瑟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年鑑中詳細記載了機械技術和其他技術發明的傳播史,以及西方採用這些技術落後於中國的時間 — 其中有些東學西漸的技術更落後了好幾個世紀4

這條通道也是哲學思想和宗教信仰的傳播管道。早在公元前六世紀,瑣羅亞斯德拜火教信徒生活在波斯,他們當中的粟特人極其長袖善舞,他們在絲路上往來營商,把絲綢之路各個部分連貫串通,也把瑣羅亞斯德教傳播開去。在當今的吐魯番附近發現八世紀中期的維吾爾文化經卷中,從其插圖殘片就能看到宗教信仰傳播的痕跡5

絲綢之路還是大乘佛教最早進入中國之路,以致後來建造了撒馬爾罕以東的古于闐國護法多聞天王寺廟,以及產生了非凡的敦煌石窟壁畫藝術6。隨後伊斯蘭教東漸,產生了大量的優美建築,撒馬爾罕的伊斯蘭經學院就是其中的表表者。

位於撒馬爾罕的伊斯蘭經學院。受伊斯蘭教文化影響,絲綢之路沿途興建了許多優美的伊斯蘭建築。

瘟疫

絲綢之路上傳遞的不僅有貿易和思想信仰,隨貨物而來的也有疾病。最大的災難莫過於十四世紀肆虐歐亞的黑死病,這場鼠疫使歐亞兩大洲的人口急遽下降。瘟疫在1347年迅速傳播到君士坦丁堡,1348年又蔓延到法國北部的眾多城市,當時甚至有估計認為,瘟疫奪去了九成人口的性命。當蒙古人西征克里米亞半島之時,他們也同時開創了早期生化戰的雛形。在他們對卡法城一役中,蒙古人面對堅固的熱那亞式城堡久攻不下,恰逢瘟疫爆發,於是他們想到把危機變成轉機,將瘟疫中死去的屍體放進弓弩機,越過城牆發射到卡法城內,試圖用難以忍受的屍臭襲擊圍城裡的所有人。城內驚恐萬狀的意大利商人慌不擇路地坐船逃回歐洲,這樣就把如影隨形的瘟疫也帶回了歐洲。

"馮‧李希霍芬成功地將遠行商隊的路線幻化成這個亦虛亦實的概念,一個影響全球的品牌 — 「絲綢之路」"

海上絲路

往南方去,海上絲綢之路是主要的運輸通道,尤以陸路中斷時為著。十三世紀末,廣州城已經是中國的主要進出口口岸。在這個時期的沉船上發現的進口貨物有胡椒、乳香、玻璃和棉花⋯⋯商品來自整個南亞地區,甚至波斯灣和東非7。2008年在牛津大學圖書館發現了一張十七世紀初的《東西洋航海圖》,這張航海圖隱隱然透露了明朝的航海雄心 — 中國大陸不成比例地擠在地圖的左上角,而標示通往東部和東南亞諸島的各種航線卻佔滿了大半張地圖,圖上的中國不再像往日以一個自給自足的實體呈現於世界的中心,而明朝的中國也確實是一個活躍於向外輸出產品的大國8。十七世紀後期,清朝限制對外貿易,卻導致中國茶、糖、瓷器的出口出現激增。中國瓷器的湧現給荷蘭的代爾夫特瓷器帶來了靈感,那就是在他們原來亮白的瓷具中增添了與眾不同的東方青花瓷特色9

隨著歲月遷移,陸上和海上的絲路逐漸演化成縱橫交錯的貿易通道。有趣的是,從1877年費迪南‧馮‧李希霍芬的絲綢之路地圖開始,這個複雜的通商路線網被簡化成一根孤零零的紅線。這可能是因為費迪南受命於德意志帝國,要在地圖上的柏林和北京之間標出一條適合修建鐵路的路線,這也成為一個早期例證,揭示德國在中亞開拓基礎設施建設的勃勃野心。誠然,把絲綢之路看作多條通路依然是最好的理解,但無論如何,馮‧李希霍芬成功地將遠行商隊的路線幻化成這個亦虛亦實的概念,一個影響全球的品牌 — 「絲綢之路」。

多聞天王是佛教護法神、北方的守護神,以及古老佛教王國于闐的財富神。于闐位於圍繞塔克拉瑪干沙漠南沿的一段絲路之上。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一帶一路

絲綢之路在歷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記,故此在二十一世紀再次成為焦點也就無需驚訝,這就是中國近年提出的一項國家發展策略,簡稱之為「一帶一路」。如何理解這重生的絲綢之路?過去數十年間,中國經濟的影響已遍及世界,但中國的外交政策卻相對低調。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宣佈的「一帶一路」正式成為中國的區域戰略方針10,一舉扭轉了這個局面。

中國正重塑二十一世紀的外交關係 — 從歷史回到眼前,我們不禁會問:這個新版本的絲綢之路,其意蘊究竟深長幾許?僅僅出於經濟的考量還是蘊含了更多的因素?

One Belt, One Road
© 南華早報

絲路精神

2015年3月,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發表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強調了古代傳統的良性演進:

「作為東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徵,絲綢之路是世界各國共有的歷史文化遺產。進入二十一世紀,在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主題的新時代,面對復蘇乏力的全球經濟形勢、紛繁複雜的國際和地區局面,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精神更顯重要和珍貴11。」

另一種看法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是擺脫國家經濟下滑困境的重要手段12。觀乎中國的鋼鐵和水泥產能嚴重過剩,這種分析不無道理。目前國內基礎設施擴建已達飽和,推動連接中亞各國並直達歐洲的鐵路、道路、橋樑等大型建設項目「西進」正當其時。陸路的推進再輔以海路的補充,而海路沿線已有在斯里蘭卡、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等國建設完成的港口,這也就是所謂的「珍珠鏈戰略」。

馬歇爾計劃

熟悉二十世紀歷史的人們或會發現,「一帶一路」與二戰之後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具有某些相似的地方,因而認為「一帶一路」是在這些區域內鞏固中國影響力的地緣政治戰略。首先,「一帶」沿線將為中國的西部省份帶來大量財富。其次,中國的西部地區和中亞鄰國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蘊藏,當中新疆一帶的沙漠地區擁有中國境內22%的石油儲量和40%的煤炭儲量。再者「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勢將穿越新疆,能帶動當地大範圍區域的發展。近年,相對貧困的維吾爾穆斯林變得越來越躁動不安,「一帶一路」正好提供了一個共享未來的機會,從而可以降低極端穆斯林所帶來的威脅。與馬歇爾計劃一樣,「一帶一路」肩負了地緣政治的使命,而兩者龐大的規模也相仿 — 這個雄心勃勃的「一帶一路」計劃涉及多達數十個國家,覆蓋的人口更達30億之眾。

大絲綢之路

還有一個論點,把「一帶一路」看作通向全球一體化之路。自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訪問中國以來,特別是經過鄧小平時代,中國和西方在民族和制度層面上皆邁向更緊密的相互理解,這步伐是漸進的,渠道是多樣化的,並且這趨勢是無法阻擋的 — 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設立四個經濟特區,同年中國加入世界銀行,1984年設立14個沿海開放城市,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6年中國新企業會計準則的發佈和實施,2013年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這裡還只是列舉了幾項具歷史意義的舉措,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將為這個彼此融合的故事增添新的篇章,也將使中國和西方的相互理解日趨深化。

然而從古到今,絲綢之路關乎更多的還是人,而不是政治組織。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在全球持續發生。據中國教育部的最新數據,2014年有459,800名中國學生赴海外留學,比前一年增長11.1%。與此同時,物流設施也在不斷擴展:油氣管道、集裝箱碼頭、橋樑、鐵路,國際交流合作越見緊密。從中國的重慶到德國的杜伊斯堡,火車的開行時間已縮短至16天。長達半公里的列車,在沙漠、在草原、在平原上奔馳。當年駱駝隊緩緩走過的沙漠上,鋼鐵之輪正沿著二十一世紀的絲綢之路呼嘯前行。

  1. ^Hansen, V. (2012). The Silk Road: A New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Diamond, J. M. (1999).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New York: Norton. Chicago.
  3. ^Frankopan, P. (2015). The Silk Roads: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 Bloomsbury.
  4. ^Needham, J., & Wang, L. (1954).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Whitfield, S. (2004). The Silk Road: Trade, Travel, War and Faith. The British Library.
  6. ^Bentley J. (1993). Old World Encounters: Cross-Cultural Contacts and Exchanges in Pre-Modern Tim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Frankopan, P. (2015). The Silk Roads: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 Bloomsbury.
  8. ^Hongping Annie Nie. The Selden Map of China. Bodleian Libraries, University of Oxford.
  9. ^Frankopan, P. (2015). The Silk Roads: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 Bloomsbury.
  10. ^前國稅總局副局長許善達在2009年提出的計劃 :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090806/07566578273.shtml
  11. ^《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 http://en.ndrc.gov.cn/newsrelease/201503/t20150330_669367.html
  12. ^http://thediplomat.com/2015/06/the-trouble-with-the-chinese-marshall-plan-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