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重走威爾遜之路 — 追尋百年歷史,見證環境變遷

印開蒲教授
照片鳴謝:印開蒲教授

印開蒲教授是植物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他追隨著名英國植物學家及探險家歐內斯特‧亨利‧威爾遜的腳蹤,在中國西部進行了為期十三年的研究和野外考察。印教授對搜證地貌變遷的細節苦心孤詣,經歷顛泊漫長的旅程,將研究成果結集成一冊包含了250套今昔照片的圖集出版。一幅幅當代的景像對應著二十世紀初期威爾遜在相同地點拍攝的老照片,展示出西部風光地貌百年來的變遷。

「追尋百年歷史、見證環境變遷 — 重走威爾遜之路」,是2015年商學院「香港席明納」講座系列的最後一講,於11月在城大舉行。

印開蒲教授對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的環境變遷,,有這樣的觀察:「過去百年,中國西部迅猛的城鎮化和社會變遷,使得有些著名地貌損毀殆盡。在社會發展的同時,某些傳統文化也隨之煙滅。」印教授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環境保護議題。他說:「社會應該認真思考如何以可持續的方式來保護自然。」

當天共有近百名學院教職員、嘉賓、校友和學生出席講座。此外,印教授還慷慨借出百餘張珍貴照片於同月在城大學術樓(三)舉辦了同一主題的照片展覽。藉此機會,商學院謹向印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和聲書院對此次活動的鼎力支持,致以衷心的感謝。

植物的採擷收集 — 從中國向世界傳播

照片鳴謝:印開蒲教授 照片鳴謝:印開蒲教授 照片鳴謝:印開蒲教授

植物的採擷收集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公元前六世紀中葉出現的《詩經》中,就有對牡丹花、桃花和百合花的描寫。幾百年後,原產中國的桃花已經由絲綢之路傳到了西方。自公元十三世紀末以來,馬可孛羅和一些定居於中國的外國商人及傳教士記錄了大量中國境內的植物,品種都是當時的歐洲植物分類學家聞所未聞的。在過去幾百年,中國植物的採集研究成啓尤為顯著,西方的植物探險家、植物學家、傳教士以及地理學家們,將豐富多彩的中國野生花卉和植物資源向外界作詳細介紹。十九世紀中葉,又有大量的中國植物被帶到西方,其中包括菊花、中國粉玫瑰、牡丹、杜鵑花、中國紫藤、報春花,還有多種竹類植物。二十世紀之初,亨利‧威爾遜多次於中國西北進行仔細的記錄和拍攝,將植物採集的悠久傳承推向了頂峰。

歐內斯特‧亨利‧威爾遜(1876–1930)

歐內斯特‧亨利‧威爾遜 (Ernest Henry Wilson,1876 - 1930),二十世紀早期英國植物採集學家的先驅,大約2000種亞洲植物物種就是由他介紹到西方的。威爾遜曾為英國皇家植物園倫敦裘園工作,其間的工作更屢獲嘉獎。隨後,他就任維奇父子家庭園藝公司的中國植物標本採集員一職。新東家給他的忠告是:「盯緊你前面的目標,不要把時間和金錢花在四處遊蕩上。」

但威爾遜把東家的忠告拋到了腦後,他在中國到處漫遊,成為傳奇。珙桐,又稱鴿子樹(見下圖),是法國植物學先驅譚衛道神甫(Père David)在湖北宜昌首先發現的,威爾遜第一次行程的目標就是尋找珙桐,他果然也找到了。隨後威爾遜在湖北度過了兩年,在深山老林中採集標本,1902年他帶著300多個植物物種回到英格蘭。1903年,威爾遜在四川西部的岷江流域發現了帝王百合(Regal Lily)。此後,他又多次到中國和日本探險,並在日本發現了63種有命名的櫻花。後來,他一直擔任哈佛大學阿諾德植物園園長。

鴿子樹
照片鳴謝:印開蒲教授

跨頁圖片

照片鳴謝:印開蒲教授

見證百年變遷 — 1908年的黑白照片中展現的是炳靈河(周公河)從瓦屋山滙流而下的風貌。瓦屋山位於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附近。一百年後,由於水力發電站的開發,此處河岸已被淹沒為一片汪洋。彩色照片攝於2009年,拍攝位置在老照片拍攝點的上游約100米處。參見《百年追尋 — 見證中國西部環境變遷》,2010年出版。